经旧战场望海怀泰山道士

· 成鹫
高凉兵后见荒榛,赵璧犹存汉帜新。 东海蹈来秦自帝,扶馀归去国无人。 丹须久伏胎方圣,龙在能藏用乃神。 欲向蓬山寻旧隐,天风吹路暗征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高凉:地名,今广东省阳江市一带。
  • 兵后:战乱之后。
  • 荒榛:荒芜的荆棘,形容战后的荒凉景象。
  • 赵璧:赵国的玉璧,此处比喻珍贵的遗物或遗迹。
  • 汉帜新:汉朝的旗帜重新升起,比喻新的政权或秩序的建立。
  • 东海蹈来:指秦始皇东巡至东海。
  • 秦自帝:秦始皇自称皇帝。
  • 扶馀: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此处可能指边远地区。
  • 归去国无人:回到故国,却无人相伴。
  • 丹须久伏:炼丹需要长时间埋藏,比喻修炼需要耐心和时间。
  • 胎方圣:指炼丹过程中的胎息,比喻修炼达到高深境界。
  • 龙在能藏用乃神:龙能隐能显,比喻高人隐居而能发挥其神通。
  • 蓬山:神话中的仙山,比喻隐居之地。
  • 天风吹路暗征尘:天风吹拂,道路被征尘遮暗,形容旅途的艰辛和迷茫。

翻译

在高凉这片战乱后的土地上,只见荒芜的荆棘丛生,但赵国的玉璧依旧存在,汉朝的旗帜也重新升起,显得焕然一新。秦始皇曾东巡至东海,自称为帝,而今我回到故国,却无人相伴。炼丹需要长时间埋藏,修炼达到高深境界,龙能隐能显,高人隐居而能发挥其神通。我欲前往神话中的蓬山寻找旧时的隐居之地,但天风吹拂,道路被征尘遮暗,旅途显得艰辛和迷茫。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同时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旅途艰辛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如赵璧、汉帜、秦始皇东巡等,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炼丹和龙的描绘,传达了修炼需要耐心和时间,以及高人隐居而能发挥其神通的哲理。最后,对旅途的艰辛和迷茫的描绘,则体现了对隐居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

成鹫

成鹫,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年十三补诸生。以时世苦乱,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发,康熙二十年禀受十戒。曾住会同县(今琼海)多异山海潮岩灵泉寺、香山县(今中山)东林庵、澳门普济禅院、广州河南大通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为当时著名遗民僧。工诗文,一时名卿巨公多与往还。论者谓其文源于《周易》,变化于《庄》《骚》,其诗在灵运、香山之间。年八十五圆寂于广州。著有《楞严经直说》、《道德经直说》、《鼎湖山志》、《鹿湖近草》、《咸陟堂诗文集》等。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八有传。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