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偕诸子舟泛虎溪望涯而返归舟分赋

· 成鹫
旧识虎溪路,今从溪上行。 一乘青雀舫,重订白鸥盟。 何必践斯境,应知惬野情。 渺然发归兴,遥寄棹歌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xié):同,一起。
  • 舟泛 (zhōu fàn):乘船漂流。
  • 虎溪 (hǔ xī):地名,溪流的名字。
  • (yá):边际,尽头。
  • 青雀舫 (qīng què fǎng):一种装饰有青雀图案的船,这里指华丽的船只。
  • 白鸥盟 (bái ōu méng):与白鸥结盟,比喻隐居或与自然和谐相处。
  • (qiè):满足,愉快。
  • 野情 (yě qíng):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 渺然 (miǎo rán):遥远的样子。
  • 棹歌 (zhào gē):船歌,划船时唱的歌。

翻译

我早已熟悉虎溪的路,今天又沿着溪流前行。 乘坐着一艘装饰华丽的青雀船,再次与白鸥约定隐居的盟约。 其实不必真的到达那里的境地,也知道这自然之旅令人心旷神怡。 遥远的归途激发了我的兴致,我远远地唱着船歌,寄托我的归心。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夏日与朋友们一同乘船游虎溪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青雀舫”与“白鸥盟”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代表繁华与世俗,后者则象征着宁静与超脱。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自己对简朴生活的渴望和对自然美景的珍视。最后两句“渺然发归兴,遥寄棹歌声”则抒发了诗人对归途的期待和对自然美景的无限留恋。

成鹫

成鹫,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年十三补诸生。以时世苦乱,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发,康熙二十年禀受十戒。曾住会同县(今琼海)多异山海潮岩灵泉寺、香山县(今中山)东林庵、澳门普济禅院、广州河南大通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为当时著名遗民僧。工诗文,一时名卿巨公多与往还。论者谓其文源于《周易》,变化于《庄》《骚》,其诗在灵运、香山之间。年八十五圆寂于广州。著有《楞严经直说》、《道德经直说》、《鼎湖山志》、《鹿湖近草》、《咸陟堂诗文集》等。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八有传。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