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邹生邀黄思立诸公游高梁桥即事
柳带括晴空,寒镜开清潭。
长眉三十里,波底见行骖。
雕弓簇小竖,茜衫逐冶男。
西山如螺髻,万黛滴僧蓝。
长歌吹细缕,酒气成烟岚。
凫母出窥人,茭蒲绿鬋鬖。
时闻惠连语,苍翠似江南。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柳带:柳条。
- 寒镜:比喻清澈的湖水。
- 长眉:比喻长长的柳条。
- 行骖:指行走的马车。
- 雕弓:装饰华丽的弓。
- 小竖:年轻的仆人。
- 茜衫:红色的衣服。
- 冶男:打扮时髦的男子。
- 螺髻:像螺壳一样的发髻,这里比喻西山的形状。
- 僧蓝:僧人的蓝色衣服,这里指山色。
- 吹细缕:吹奏细小的乐器。
- 烟岚:山中的雾气。
- 凫母:母鸭。
- 茭蒲:一种水生植物。
- 鬋鬖:头发散乱的样子。
- 惠连:人名,可能是指朋友。
翻译
柳条像带子一样划过晴朗的天空,清澈的湖水如同一面寒凉的镜子。长长的柳条仿佛三十里长,波底可以看见行走的马车。装饰华丽的弓被年轻的仆人簇拥,穿着红色衣服的时髦男子追逐着。西山像螺壳一样的发髻,万点绿色滴落在僧人的蓝色衣服上。长长的歌声吹奏着细小的乐器,酒气化作山中的雾气。母鸭出来窥视人,茭蒲的绿色头发散乱。不时听到朋友惠连的话语,苍翠的景色似江南。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暮春时节在高梁桥游玩的景象,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美景和游人的活动。诗中“柳带括晴空,寒镜开清潭”以柳条和湖水为切入点,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宁静而明媚的春日画卷。后文通过对人物和山色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场景的层次感和生动性。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
袁宗道
明荆州府公安人,字伯修。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授编修,官终右庶子。时王世贞、李攀龙主文坛,复古摹拟之风极盛,宗道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说。推崇白居易、苏轼,因名其斋为白苏斋。为文崇尚本色,时称公安体。有《白苏斋类稿》。
► 2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