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十二帝后汉二帝
乃知帝王自有别,东都真主一言决。
明章相继刚柔絜,永平建初谁敢埒。
鄛乡论政政乃亵,孝和委辔赤精竭。
安帝之安安嬖媟,顺帝胡然顺彼辙。
天亦不假诸冲哲,冲帝如殇同短折。
跋扈将军谁敢说,伏尸太尉空呜咽。
众口虽钳超臂齧,弑质迎桓徒自灭。
桓灵比德阉人悦,五侯十侍深蟠结。
海内人豪空齿切,党祸既成炎绪爇。
外兵已至诸熏绝,山阳出舍金刀缺。
武担初向西川截,哭庙终流北地血。
两汉谁倾倾二孽,解酲以酒焉能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东都:指东汉的都城洛阳。
- 明章:指东汉明帝和章帝。
- 永平建初:永平是汉明帝的年号,建初是汉章帝的年号。
- 鄛乡:地名,此处可能指代某位官员。
- 孝和:指汉和帝。
- 赤精:指汉朝的国运或气数。
- 安帝:指汉安帝。
- 嬖媟:宠幸小人。
- 顺帝:指汉顺帝。
- 冲哲:指年幼而有才智的君主。
- 冲帝:指汉冲帝。
- 短折:早逝。
- 跋扈将军:指权势极大的将军。
- 伏尸太尉:指太尉被杀。
- 弑质迎桓:指杀害质帝,迎接桓帝。
- 桓灵:指汉桓帝和汉灵帝。
- 阉人:指宦官。
- 五侯十侍:指权势极大的宦官。
- 党祸:指党锢之祸。
- 炎绪:指汉朝的国运。
- 山阳:地名,此处可能指代某位君主。
- 金刀缺:指国家的衰败。
- 武担:地名,此处可能指代某位君主。
- 西川截:指西川地区的割据。
- 哭庙:指君主去世后的祭祀。
- 北地血:指北地的战乱或屠杀。
- 二孽:指两个祸害。
- 解酲以酒:指用酒来解愁。
翻译
东汉十二位皇帝,后汉两位皇帝,[明]郭之奇写道:
才知道帝王之间自有差别,东汉的真正主宰一言就能决定。明帝和章帝相继执政,刚柔并济,永平到建初年间,无人能与之匹敌。鄛乡的官员讨论政治,政治却变得轻浮,孝和帝放任自流,汉朝的国运逐渐衰竭。安帝安于宠幸小人,顺帝又怎能不跟随那条道路。天也不给予年幼而有才智的君主,冲帝如同殇帝一样早逝。权势极大的将军无人敢言,太尉被杀,空留悲泣。众口虽被钳制,但超越的臂膀仍在咬噬,杀害质帝,迎接桓帝,只是自取灭亡。桓帝和灵帝的德行让宦官欢喜,五侯十侍深深盘结。国内的英雄空自咬牙切齿,党锢之祸已成,汉朝的国运被点燃。外来的军队已至,诸侯被焚绝,山阳的君主离开,国家的金刀已缺。武担初向西川割据,哭庙最终流下北地的血。两汉是谁倾覆,倾覆的是两个祸害,用酒来解愁,怎能雪洗。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东汉和后汉皇帝的描述,展现了汉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汉朝衰败的深刻反思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通过对各位皇帝的评价,揭示了帝王德行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以及宦官专权、党锢之祸等历史事件对汉朝的深远影响。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对汉朝历史的一次深刻回顾和沉痛反思。
郭之奇的其他作品
- 《 晚望雷发 》 —— [ 明 ] 郭之奇
- 《 西山秋水初八日南浦登舟 》 —— [ 明 ] 郭之奇
- 《 五羊冬 》 —— [ 明 ] 郭之奇
- 《 修邑志成有不察而斋怒者乃得谤又以有所誉来也感而赋之四首 》 —— [ 明 ] 郭之奇
- 《 日往山中独寻幽意迫暮乃还马背有述 》 —— [ 明 ] 郭之奇
- 《 西江月 六日饮醉华馆 》 —— [ 明 ] 郭之奇
- 《 暮春即事十二绝 》 —— [ 明 ] 郭之奇
- 《 阅战国策有感而言十首荆轲入秦 》 —— [ 明 ] 郭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