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帝

灵帝之灵灵也优,让忠十侍总高俦。 鸿都门学千群满,西邸官钱亿万浮。 强项子孙必致鸟,刀馀父母竞为鹠。 桓不作家真可叹,尧堪比德又何羞。 宣陵孝子供除拜,傅母司徒任索求。 灵罼已成文囿乐,鸡蜺枉作寺堂忧。 三十六方归异术,百千党狱尽名流。 一自武蕃违禁轴,谁怜张俭望门投。 俊顾及厨空标榜,梁砀林虑且夷犹。 中庸天下嗤胡广,解祸西行忆贾彪。 铜臭盈朝谁共理,黄巾满世孰同雠。 人之云亡邦殄瘁,瞻乌爰止日惊眸。 汝南月旦更题品,乱世奸雄窃计谋。 虺蜴虽除狼虎至,后汉之倾岂无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1. 灵帝:东汉皇帝刘宏,公元168年至189年在位。
  2. 鸿都门学:东汉时期的一所著名学府,位于洛阳鸿都门附近。
  3. 西邸:指灵帝时期的宫廷,邸即官邸。
  4. 强项:指性格刚强,不易屈服。
  5. 刀馀:指战乱后幸存的人。
  6. :指桓帝,东汉皇帝刘志,公元146年至168年在位。
  7. 宣陵孝子:指在宣陵(灵帝的陵墓)守孝的孝子。
  8. 傅母:指宫中的女官。
  9. 灵罼:指灵帝时期的政治斗争。
  10. 鸡蜺:指宫中的奢侈生活。
  11. 三十六方:指各地的叛乱。
  12. 党狱:指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
  13. 武蕃:指武将和藩镇。
  14. 张俭:东汉末年名士,因党锢之祸被迫逃亡。
  15. 俊顾及厨:指当时的名士和官员。
  16. 梁砀林虑:指东汉末年的政治混乱。
  17. 中庸:指中庸之道,即中正平和的态度。
  18. 解祸:指解决危机。
  19. 铜臭:指贪腐。
  20. 黄巾:指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21. 人之云亡邦殄瘁:指国家因人才流失而衰败。
  22. 汝南月旦:指汝南地区的政治评论。
  23. 虺蜴:指小害虫,比喻小恶。
  24. 狼虎:指大恶,比喻更大的危机。

翻译

灵帝的灵性还算不错,让忠臣侍奉总算高人一等。鸿都门学府里学生千人满座,西邸宫中钱财亿万堆积如山。性格刚强的子孙必定像鸟一样自由,战乱后幸存的父母竞相成为猎物。桓帝不建立家庭真是可惜,尧帝的德行又有什么可羞愧的。宣陵的孝子们被任命为官,宫中的女官们任由索取。灵帝时期的政治斗争已成文人的乐园,宫中的奢侈生活却成了寺堂的忧虑。三十六个地方归于不同的术士,百千名士因党锢之祸被囚禁。自从武将和藩镇违反禁令,谁还会怜悯逃亡的张俭。当时的名士和官员空有标榜,东汉末年的政治混乱且犹豫不决。天下人嘲笑胡广的中庸之道,解决危机时回忆起贾彪。朝中贪腐盛行,谁来共同治理,黄巾起义满世界,谁来共同对抗。国家因人才流失而衰败,看着乌鸦飞来飞去,日光下的眼睛感到惊恐。汝南地区的政治评论更加尖锐,乱世的奸雄窃取了计谋。小害虫虽被除去,大恶却接踵而至,后汉的倾覆岂无原因。

赏析

这首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东汉末年的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通过对灵帝时期的描述,诗人揭示了当时朝廷的腐败、人才的流失以及社会的分裂。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象征,如“强项子孙必致鸟”、“刀馀父母竞为鹠”等,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同时,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颇具见地,如对桓帝和尧帝的对比,以及对胡广和贾彪的不同态度,都显示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对东汉末年历史的一次深刻反思。

郭之奇

明广东揭阳人,字仲常。崇祯元年进士。累迁至詹事府詹事。后隐居南交山中,结茅屋数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