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吴先生

· 陈繗
白鹿堂前径草封,先生从此蹑遗踪。 庐山近出文峰下,湖水平归学海中。 半榻清风莲叶绿,一坛香雨杏花红。 匡南莫道登科少,丹桂行看满月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白鹿堂:指书院或学府。
  • 径草封:小路上的草长得茂密,遮盖了路径。
  • 蹑遗踪:追随前人的足迹。
  • 文峰:指学问的高峰。
  • 学海:比喻学问的广博。
  • 半榻清风:榻上吹来的清风,形容环境清幽。
  • 一坛香雨:坛中飘落的香雨,形容景致美好。
  • 匡南:地名,可能指某个地方。
  • 登科:通过科举考试。
  • 丹桂:象征科举考试中的成功。
  • 月宫:比喻科举考试的殿堂。

翻译

白鹿堂前的小路上草木茂盛,先生追随前人的足迹来到这里。庐山高耸,仿佛学问的高峰,湖水平静,如同学问的海洋。榻上吹来的清风带来莲叶的绿意,坛中飘落的香雨点缀着杏花的红艳。匡南不要说通过科举的人少,看那丹桂即将开满月宫。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学者在白鹿堂前追寻学问之路的情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如庐山、湖水、莲叶、杏花,展现了学问的深邃与美好。诗中“蹑遗踪”表达了学者对前人学问的敬仰与追随,“文峰”与“学海”则是对学问高深与广博的赞美。结尾的“丹桂行看满月宫”寓意着对未来科举成功的期待,充满了对学问成就的向往与赞美。

陈繗

陈繗,琼山人。明孝宗弘治六年(一四九三年)进士,翰林院检讨。有《唾馀集》。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六八。陈繗诗,以民国二十四年海南书局印《海南丛书》第五集《唾馀集》为底本。 ► 26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