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敕总两广军务都御史郴阳朱公

发疏齿豁瘴天涯,已道头颅事可知。 万里忽闻徵召起,九泉应恨乞归迟。 事方年少常如钝,虑过时人忽似痴。 爱惜饷军三十万,至今犹系陕人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挽敕:挽词,哀悼死者的文辞。
  • 敕总: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 两广军务都御史:明朝时期负责两广地区军事和监察的最高官员。
  • 郴阳:地名,今属湖南省。
  • 朱公:指被挽词的对象,即郴阳朱公。
  • 瘴天涯:指边远瘴气之地,形容环境恶劣。
  • 徵召起:被征召起用,指被朝廷重新启用。
  • 九泉:指阴间,人死后所在的地方。
  • 乞归迟:请求归隐而未能及时实现。
  • 饷军:供给军队的粮食和物资。
  • 陕人思:陕西人民对朱公的思念。

翻译

头发稀疏,牙齿脱落,身处瘴气弥漫的边远之地,已经可以预见自己的命运。 突然间,万里之外传来被朝廷重新征召的消息,而九泉之下的自己,应该会遗憾未能及时请求归隐。 年轻时总是感觉自己反应迟钝,思考问题时突然显得像是痴呆。 珍惜着供给军队的三十万物资,至今仍牵动着陕西人民的心。

赏析

这首作品是陈献章为哀悼郴阳朱公而作。诗中,“发疏齿豁瘴天涯”描绘了朱公晚年的凄凉景象,而“万里忽闻徵召起”则突显了朱公被朝廷重新起用的意外与荣耀。后两句“九泉应恨乞归迟”和“爱惜饷军三十万”则表达了朱公对未能及时归隐的遗憾以及对军队的深厚情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朱公的深切哀悼,也反映了作者对时局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陈献章

明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