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郭少参希彦之蜀

欲重金躔地,应资琐闼声。 天连巴子国,江尽宕渠城。 蛮府传新檄,賨人候去旌。 葛山遗迹在,知不愧勋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金躔(chán):指星辰运行的轨迹,这里比喻重要的地方。
  • 琐闼(tà):指宫门,这里比喻朝廷。
  • 巴子国:古代国名,位于今四川东部。
  • 宕渠城:古代城名,位于今四川渠县东北。
  • 蛮府: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官府。
  • 新檄(xí):新的命令或文书。
  • 賨(cóng)人:古代西南地区的一个民族。
  • 候去旌:等待离去的旗帜,指等待官员离开。
  • 葛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指蜀地的一座山。
  • 遗迹:留下的痕迹或遗物。
  • 勋名:功勋和名声。

翻译

想要强调这星辰轨迹般重要的地方,应该借助朝廷的声音。 天际连接着巴子国,江流尽头是宕渠城。 西南的官府传递着新的命令,賨人等待着官员离开的旗帜。 葛山的遗迹依然存在,知道不会愧对功勋和名声。

赏析

这首作品是袁宗道送别郭希彦前往蜀地任职时所作。诗中,“金躔地”与“琐闼声”相映成趣,既表达了蜀地的重要性,又暗示了朝廷对其的重视。后句通过地理名词“巴子国”和“宕渠城”描绘了蜀地的辽阔与偏远。诗末提及“葛山遗迹”,既是对郭希彦的勉励,也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尊重,体现了诗人对功名的淡然态度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袁宗道

明荆州府公安人,字伯修。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授编修,官终右庶子。时王世贞、李攀龙主文坛,复古摹拟之风极盛,宗道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说。推崇白居易、苏轼,因名其斋为白苏斋。为文崇尚本色,时称公安体。有《白苏斋类稿》。 ► 2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