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琴士瞽者张伯源游东浙

灵台寂寂湛空明,万古青山只么青。 不待有弦知律吕,会从无极辨仪刑。 世间五色真盲晦,云底三辰未杳冥。 闻道东游多胜赏,草堂回首似兰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灵台:指心灵。
  • 寂寂:形容非常寂静。
  • :清澈。
  • 空明:空旷澄澈。
  • 万古:形容时间极其久远。
  • 只么:只是这样。
  • 有弦:指琴弦,这里代指音乐。
  • 律吕:古代音乐术语,指音律。
  • 无极:指宇宙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
  • 仪刑:法度,规则。
  • 五色:指各种颜色。
  • 盲晦:盲目和昏暗。
  • 三辰:指日、月、星。
  • 杳冥:深邃而不可见的地方。
  • 胜赏:美好的欣赏。
  • 草堂:简陋的房屋,常指文人隐居的地方。
  • 兰亭:指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兰亭,代表文人雅集之地。

翻译

心灵深处寂静而清澈,万古不变的青山依旧青翠。 无需琴弦便能知晓音律,从混沌中辨识出宇宙的法度。 世间的五色显得盲目而昏暗,云层之下的日月星辰尚未深邃。 听说东游有许多美好的景致,草堂的回忆仿佛兰亭雅集。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心灵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法则的深刻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中“灵台寂寂湛空明”一句,以心灵之静映照自然之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澄明。后文通过对音律、宇宙法度的无需外物即可感知的描述,体现了诗人对宇宙本质的洞察。结尾处提及东游的美好与草堂的回忆,流露出诗人对文人雅集生活的怀念与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曹伯启

元济宁砀山人,字士开。李谦弟子,笃于学问。世祖至元中为兰溪主簿,累迁常州路推官,明于决狱。延祐间历真定路总管,治尚宽简,民甚安之。五年,为司农丞,至江浙议盐法,置六仓,规定输运之期、出纳次序。至治间历官集贤学士、侍御史,迁浙西廉访使。泰定帝时,辞官归,优游乡社。性庄肃,奉身清约,在中台,所奖借名士尤多。有《汉泉漫稿》,一作《曹文贞公诗集》。 ► 44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