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淮口墨迹卷后有黄策诗

· 张翥
潮落潮生沙岸头,布帆来往几经秋。 山川如故人何在,天地无情水自流。 败垒荒墟非昔画,野烟寒照总新愁。 只应千古清淮月,曾照东坡此唤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东坡: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 淮口:淮河的河口。
  • 墨迹:指书法或绘画的真迹。
  • 布帆:帆船的帆布。
  • 败垒:指废弃的军事防御工事。
  • 荒墟:荒废的遗址。
  • 野烟:野外升起的烟雾。
  • 寒照:冷清的光照。
  • 清淮月:指淮河上的月亮。

翻译

潮水涨落,沙岸之头,帆船来来往往,已历数秋。 山川依旧,故人何在?天地无情,水流自流。 废弃的堡垒,荒凉的遗址,已非往昔的画卷; 野外的烟雾,冷清的光照,总是新的忧愁。 只有那淮河上的千古明月,曾照亮东坡在此唤舟的时刻。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淮口潮水的涨落、帆船的往来,以及山川依旧而故人不在的景象,表达了时光流转、人事无常的感慨。诗中“天地无情水自流”一句,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奈。后两句通过对废弃堡垒和荒凉遗址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沧桑感。结尾以淮河上的明月作结,寄托了对东坡的怀念和对往昔的追忆,意境深远,情感丰富。

张翥

元晋宁人,字仲举,号蜕庵。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少时家居江南,从学于李存、仇远,以诗文名。顺帝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寻退居。修辽金元三史,起为翰林编修,史成,升礼仪院判官。累迁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为诗格调甚高,词尤婉丽风流。有《蜕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