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冬十二月十三日
长安东风散木稼,德星荧荧照江社。
五年南阳思卧龙,一日中国相司马。
父老能追弘治日,斯人岂出三原下。
即看凡羽羡葳蕤,坐使饥乌亦喑哑。
笑呼诸儿煨榾柮,团栾且说升平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长安:古都名,今西安。
- 木稼:指树木上的霜花。
- 德星:古代传说中的吉祥之星。
- 荧荧:微光闪烁的样子。
- 江社:江边的社稷,指祭祀之地。
- 五年南阳:指南阳的五年,南阳是地名,诸葛亮曾在此隐居。
- 思卧龙:思念卧龙,卧龙是诸葛亮的别称。
- 中国:指中原地区。
- 相司马:相,辅助;司马,古代官职,此处指辅佐国家的人。
- 弘治:明朝的一个年号。
- 斯人:这个人。
- 三原: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 凡羽:普通的鸟。
- 葳蕤:繁盛的样子。
- 饥乌:饥饿的乌鸦。
- 喑哑:不能说话,此处形容乌鸦的叫声。
- 煨榾柮:烤火取暖。
- 团栾:团聚。
- 升平话:和平时期的话题。
翻译
长安的东风吹散了树木上的霜花,吉祥的星光闪烁照耀着江边的祭祀之地。五年过去了,我思念着南阳的卧龙诸葛亮,一旦中原有了辅佐国家的人,就像司马一样。人们能够追忆弘治时期的盛世,这个人难道不如三原下的英才吗?就像普通的鸟儿羡慕繁盛的景象,饥饿的乌鸦也会因为叫不出声而沉默。我笑着呼唤孩子们来烤火取暖,大家团聚在一起,谈论着和平时期的话题。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长安的景象,通过对东风、德星、江社等自然元素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祥和的氛围。诗中表达了对过去贤相的怀念和对当下辅佐国家之人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美好愿景。通过对比凡羽与葳蕤、饥乌与喑哑,诗人巧妙地表达了对和平繁荣的向往。结尾处的团聚场景,更是以家庭的温馨映射出国家的升平景象,充满了乐观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