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司空陈公之金陵

剑履从容出九重,双旌遥指大江东。 蕃宣久著周邦誉,馈饷曾推汉殿功。 六代山河登眺外,两都筹策指挥中。 风流画省应无事,赋就吴涛属便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剑履:佩剑和鞋子,古代大臣上朝时所穿戴的礼器,此处指代大臣。
  • 九重:指皇宫,古代认为天有九重,故以九重喻指皇宫。
  • 双旌:古代官员出行时所用的两面旗帜,此处指代官员出行。
  • 大江东:指长江向东流去,此处代指南京。
  • 蕃宣:指边疆的宣抚使,负责边疆的安定和宣扬国威。
  • 周邦:指周朝,此处泛指国家。
  • 馈饷:指军队的粮饷,此处指军事后勤。
  • 汉殿:指汉朝的宫殿,此处泛指朝廷。
  • 六代:指南京历史上曾为六个朝代的都城。
  • 两都:指北京和南京,明朝时期的两京。
  • 筹策:指筹划策略。
  • 指挥:指指挥作战或管理事务。
  • 风流:此处指文采风流,才华横溢。
  • 画省:指翰林院,古代文人学士聚集之地。
  • 吴涛:指吴地的波涛,此处泛指江南的风景或文化。
  • 便鸿:指传递书信的鸿雁,此处指传递消息或书信。

翻译

大臣从容地从皇宫中走出,带着双旌远赴长江东岸的南京。长期担任边疆宣抚使,为国家赢得了声誉,也曾因军事后勤的贡献在朝廷中受到推崇。站在六朝古都的山河之上远眺,在北京和南京之间筹划策略,指挥事务。在翰林院中,才华横溢,无事可做,赋诗描绘江南的美景,通过鸿雁传递消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大臣陈公前往南京的情景,通过对其身份、任务和才华的赞美,展现了其威严与风采。诗中运用了许多历史典故和地理象征,如“九重”、“双旌”、“大江东”等,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感。同时,通过对“蕃宣”、“馈饷”、“筹策”等词语的使用,突出了陈公在国家政治和军事中的重要角色。最后两句则通过“风流画省”和“赋就吴涛”表达了对陈公文采和江南文化的赞美。

王弘诲

明广东琼州定安人,字少传,号忠铭。嘉靖四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初释褐,值海瑞廷杖下诏狱,力调护之。张居正当国,作《火树篇》、《春雪歌》以讽。有《天池草》、《尚友堂稿》。 ► 5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