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 李峤
故台苍颉里,新邑紫泉居。 岁在开金寺,时来降玉舆。 龙形虽近刹,鸟迹尚留书。 竹是蒸青外,池仍点墨馀。 天文光圣草,宝思合真如。 谬奉千龄日,欣陪十地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奉和:依照别人诗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 :皇帝亲临。
  • 三会寺:古代寺庙名。
  • 应制:指应皇帝之命写作诗文。
  • 苍颉:即仓颉,传说中的文字创造者。
  • 紫泉居:指皇宫或高贵之地。
  • 开金寺:寺庙名,可能指金碧辉煌的寺庙。
  • 玉舆:指皇帝的车驾。
  • :寺庙。
  • 鸟迹:指文字,源自仓颉观鸟迹而创文字的传说。
  • 蒸青:指竹子的新鲜绿色。
  • 点墨馀:指墨迹未干,暗示文化气息浓厚。
  • 天文:指天象,这里可能指皇帝的文治。
  • 圣草:指皇帝的书法或文笔。
  • 宝思:珍贵的思考或智慧。
  • 真如:佛教术语,指事物的真实状态。
  • 谬奉:谦辞,表示自己不配但幸运地侍奉。
  • 千龄日:指皇帝的寿辰或重要节日。
  • 十地:佛教术语,指菩萨修行的十个阶段。

翻译

在古老的台地上,仓颉的故乡,新的都城中有紫泉环绕的居所。 岁月流转,金碧辉煌的寺庙迎来了皇帝的降临。 龙的形态虽近似于寺庙的庄严,但鸟迹般的文字依旧留存于书页。 竹子展现出新鲜的绿色,池塘边墨迹未干,文化气息依旧浓厚。 天象与皇帝的文治相辉映,珍贵的思考与真实的佛法相融合。 我虽不配,却幸运地侍奉在皇帝的千秋寿辰,欣然陪伴在菩萨修行的初阶。

赏析

这首诗是李峤应皇帝之命所作,表达了对皇帝的敬仰和对文化传承的赞美。诗中通过描绘寺庙的庄严、文字的传承以及皇帝的文治,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宗教氛围。同时,诗人以谦逊的态度表达了自己能够侍奉皇帝的荣幸,体现了唐代文人对皇权的尊重和自身的文化自信。

李峤

李峤

唐赵州赞皇人,字巨山。年二十,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迁给事中。武则天时,来俊臣兴狄仁杰狱,峤复验,辩其无罪,忤旨,出为润州司马。旋入为凤阁舍人,文册大号令,多委其主之。圣历初,与姚崇偕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俄转鸾台侍郎,依旧平章事,监修国史。中宗神龙初,贬通州刺史,数月即召回,旋又拜相。睿宗即位,再被贬,寻以年老致仕。玄宗时贬庐州别驾卒,年七十。工诗文,与苏味道齐名,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号文章四友。有集。 ► 199篇诗文

李峤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