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

· 岑参
前日解侯印,泛舟归山东。 平旦发犍为,逍遥信回风。 七月江水大,沧波涨秋空。 复有峨眉僧,诵经在舟中。 夜泊防虎豹,朝行逼鱼龙。 一道鸣迅湍,两边走连峰。 猿拂岸花落,鸟啼檐树重。 烟霭吴楚连,溯沿湖海通。 忆昨在西掖,复曾入南宫。 日出朝圣人,端笏陪群公。 不意今弃置,何由豁心胸。 吾当海上去,且学乘桴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犍为(qián wéi):古地名,今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
  • 泥溪:地名,位于今四川省乐山市。
  • 侯印:指官印,这里指辞去官职。
  • 山东:指华山以东的地区,非今日山东省。
  • 平旦:清晨。
  •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 回风:旋风。
  • 峨眉僧:来自峨眉山的僧人。
  • 檐树重(chóng):屋檐下的树枝繁密。
  • 烟霭(ǎi):轻烟和云雾。
  • 吴楚:古国名,泛指江南地区。
  • 溯沿: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
  • 西掖:指中书省,唐代中央政府机构。
  • 南宫:指尚书省,唐代中央政府机构。
  • 端笏(hù):手持笏板,古代官员上朝时的礼仪。
  • 豁心胸:开阔心胸,心情舒畅。
  • 乘桴翁(fú wēng):乘小船的老人,这里指隐居或放浪形骸的人。

翻译

前几天我解下了官印,乘船回到山东。清晨从犍为出发,自由自在地随着回旋的风前行。七月江水涨得很大,青色的波浪涨满了秋天的天空。船上还有一位来自峨眉山的僧人,正在诵读经文。夜晚停泊时要防止虎豹的侵扰,白天行船则要避开鱼龙的出没。水流湍急,两岸是连绵不断的山峰。猿猴轻拂岸边的花儿落下,鸟儿在屋檐下的树枝上啼叫。轻烟和云雾连接着吴楚之地,逆流和顺流都能通往湖海。回忆起以前在中书省和南宫的日子,日出时陪伴圣人,手持笏板与群臣一同上朝。没想到现在被弃置一旁,怎样才能让心情舒畅呢?我应该去海上,学习那位乘小船的老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辞官后乘船东归的旅途景象,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涯的厌倦。诗中“七月江水大,沧波涨秋空”等句,生动地描绘了江水的壮阔,而“夜泊防虎豹,朝行逼鱼龙”则反映了旅途的艰险。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官场生涯的失望,以及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追求。

岑参

岑参

岑参(cénshēn),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 40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