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骊山作

·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傍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骊山: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所在地。
  • 始皇: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帝的皇帝。
  • 周鼎:周朝的九鼎,象征国家权力。
  • 刘项:刘邦和项羽,秦末起义军领袖,后刘邦建立汉朝。
  • 引颈:伸长脖子,形容渴望或期待。
  • 削平:平定,征服。
  • 黔首:古代对平民百姓的称呼。
  • 函关:函谷关,古代重要关隘,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
  • 独夫:指秦始皇,因其暴政而被称为独夫。
  • 九泉:指地下深处,即阴间。

翻译

秦始皇东巡时,带着周朝的九鼎,刘邦和项羽都伸长脖子观看。 他辛勤地征服了天下,却只是为了路边的穷苦百姓。 百姓并不愚蠢,而你们(指统治者)却更加愚蠢,千里函谷关囚禁了一个暴君。 牧童的火种深入九泉之下,即使烧成灰烬,那暴君的尸体仍未枯萎。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秦始皇东巡的描述,讽刺了秦始皇的暴政和统治者的愚蠢。诗中“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傍穷百姓”一句,揭示了秦始皇虽然努力征服天下,但其统治的最终受益者却是普通百姓,而非他本人。后两句则通过“黔首不愚尔益愚”和“千里函关囚独夫”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统治者的愚昧和暴政的无道。最后两句以牧童的火种和九泉之下的秦始皇尸体作结,寓意深刻,表达了作者对暴政的深刻批判和对历史循环的无奈感慨。

杜牧

杜牧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 498篇诗文

杜牧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