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知事迁台架阁

河间王郎后王粲,文采风流发奇干。十年挟策胄子学,博士先生此邻县。 登楼作赋少追骚,六代同风扫糜烂。孰知王郎气骨高,声处箴官执□弹。 大朝陈署统乌府,三语从容五行雁。案头可但抱成书,簪笔□□曾坐旦。 浙河以西风纪难,官寺狼残民久散。定应敷奏一鸣汤,未数威棱三斗炭。 且令风裁徒事幕,三尺持平金石贯。喜见清出冰雪,又送文溪入秋汉。 南端文法重检详,架阁名官资主辩。皂囊白简不敢咨,如守遗珠剑空盼。 九重关内急群言,天子英明在东观。寄语西来王子渊,早颂贤臣职台谏。 谏章前一及东南,且为盐租发长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河间王郎:指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与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
  • 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人。
  • 文采风流:指文才出众,风度翩翩。
  • 奇干:指非凡的才能。
  • 挟策胄子学:指带着书本去学习,胄子指贵族子弟。
  • 博士先生:指学识渊博的先生。
  • 登楼作赋:指登上高楼作诗赋。
  • 追骚:追随屈原的骚体诗风。
  • 六代同风:指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文学风格。
  • 扫糜烂:扫除颓废、浮华的风气。
  • 声处箴官执□弹:指在官场中直言进谏,箴官指谏官,□弹指弹劾。
  • 大朝陈署统乌府:指在大朝会上陈述政事,乌府指御史台。
  • 三语从容五行雁:形容言辞从容,有条不紊。
  • 案头可但抱成书:指案头只需抱着已经写好的文书。
  • 簪笔□□曾坐旦:指曾经早起准备文书,簪笔指准备笔墨。
  • 浙河以西风纪难:指浙河以西地区风纪败坏。
  • 官寺狼残民久散:指官府残暴,百姓流离失所。
  • 定应敷奏一鸣汤:指应当奏请皇帝,一鸣惊人。
  • 未数威棱三斗炭:未及展现威严,三斗炭指极言其少。
  • 且令风裁徒事幕:暂且让风纪裁决只在幕府中进行。
  • 三尺持平金石贯:指法律公正,如金石般坚固。
  • 喜见清出冰雪:欣喜见到清廉如冰雪。
  • 又送文溪入秋汉:又送文才如溪水流入秋天的银河。
  • 南端文法重检详:指南方的文法重视详细检查。
  • 架阁名官资主辩:指担任架阁官员,负责辩论。
  • 皂囊白简不敢咨:指不敢轻易咨询,皂囊白简指正式的文书。
  • 天子英明在东观:指皇帝英明,在东观(宫中藏书处)。
  • 寄语西来王子渊:寄语从西边来的王子渊(王粲的字)。
  • 早颂贤臣职台谏:早日颂扬贤臣的职责,台谏指谏官。
  • 谏章前一及东南:在谏章中提及东南地区。
  • 且为盐租发长叹:暂且为盐租问题发出长叹。

翻译

河间王郎,即王粲,文才出众,风度翩翩,具有非凡的才能。十年间,他带着书本去学习,作为贵族子弟的导师,学识渊博。他登上高楼作诗赋,追随屈原的骚体诗风,扫除了六朝文学的颓废浮华。在官场中,他直言进谏,执掌弹劾之权。在大朝会上,他陈述政事,言辞从容,条理清晰。案头只需抱着已写好的文书,曾早起准备笔墨。浙河以西地区风纪败坏,官府残暴,百姓流离失所。他应当奏请皇帝,一鸣惊人,但尚未展现足够的威严。暂且让风纪裁决只在幕府中进行,法律公正,如金石般坚固。欣喜见到清廉如冰雪,又送文才如溪水流入秋天的银河。南方的文法重视详细检查,担任架阁官员,负责辩论。不敢轻易咨询,皇帝英明,在东观。寄语从西边来的王子渊,早日颂扬贤臣的职责,台谏中提及东南地区,暂且为盐租问题发出长叹。

赏析

这首作品赞颂了王粲的文才和政治才能,以及他的清廉和直言。诗中通过对王粲的生平事迹的描述,展现了他的学识、文采和政治抱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和文人的理想追求。诗的语言典雅,意境深远,表达了对王粲的敬仰和对当时政治的关切。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累擢江西儒学提举。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张士诚累招不赴。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