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谣

四月一日南省火,七月一日南地震。地积大块作方载,岂有坏崩如杞人。 如何一震白毛茁,泰山动摇海水泄。便恐昆崙八柱折,赤子啾啾忧地裂。 唐尧天子居上头,贤相柱天如不周。保国如瓯,驭民如舟,吁嗟赤子汝何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南省:指南方地区。
  • 大块:指大地。
  • 方载:四方承载,形容大地稳固。
  • 杞人:指杞国的人,典出《列子·天瑞》,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塌下来,后用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 白毛茁:形容地震时尘土飞扬,如同白色的毛发突然生长。
  • 泰山:中国五岳之首,象征稳固。
  • 动摇:摇动,不稳定。
  • 海水泄:海水倾泻,形容地震影响之大。
  • 昆崙八柱:传说中支撑天地的八根柱子,位于昆仑山。
  • 赤子:指百姓,人民。
  • 啾啾:形容声音细小而急促,这里指百姓的哀鸣。
  • 忧地裂:担心地裂开。
  • 唐尧:古代传说中的贤明君主。
  • 柱天:支撑天,比喻贤相如柱天般稳固。
  • 不周:不周山,传说中支撑天地的山。
  • 保国如瓯:保卫国家如同保护一个易碎的瓯(一种陶器)。
  • 驭民如舟:治理百姓如同驾驭舟船。

翻译

四月一日南方发生火灾,七月一日南方又发生地震。大地是如此坚固,四方承载,怎么可能像杞人那样崩坏呢? 然而,一次地震后,尘土飞扬如同白色的毛发突然生长,泰山似乎都在摇动,海水仿佛要倾泻而出。人们便开始担心昆仑山的八根柱子会折断,百姓们哀鸣着,担忧地会裂开。 唐尧这样的贤明君主在上,贤相如不周山般稳固地支撑着天。保卫国家如同保护一个易碎的瓯,治理百姓如同驾驭舟船,唉,百姓们,你们又何必担忧呢?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述南方的火灾和地震,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对国家稳定的期望。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如将地震后的尘土比作“白毛茁”,将泰山和海水的动摇形容得生动逼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同时,通过对唐尧和贤相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稳定和贤明领导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元代诗人杨维桢对时局的深刻关注和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累擢江西儒学提举。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张士诚累招不赴。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