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歌美达尔玛氏也

皇帝五年秋,皇华遣使行九州。皇明明见万里外,犹恐阴曀生蜉蝣。 奉使代天明,四目达九幽。假天喜怒私恩雠,欺皇明,是非一逆海倒流。 其中荅理子,西边托周游。西边有鸟其名曰休留,复有老狐九尾而九头,扇妖作怪呼匹俦。 朘我赤子血,上蔽十二旒。力大泰山不可拔,答理子,一触泰山拆之如不周。 乌乎汉有张纲,卫有史鳅,元达尔玛,足追前猷。太史笔,不贬褒,我作歌诗继春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皇明明见万里外:皇明,指皇帝的明察秋毫。
  • 阴曀生蜉蝣:阴曀,指阴暗不明的情况;蜉蝣,一种生命短暂的昆虫,比喻微不足道的小人。
  • 四目达九幽:四目,指使者的眼睛,比喻使者的观察力;九幽,指极深的地方,比喻深远的地方。
  • 假天喜怒私恩雠:假天,指假借天意;私恩雠,指个人的恩怨。
  • 欺皇明,是非一逆海倒流:欺皇明,指欺骗皇帝的明察;是非一逆海倒流,比喻是非颠倒,如同海水倒流。
  • 荅理子:人名,可能是指使者。
  • 休留:指一种鸟名。
  • 九尾而九头:形容妖怪的奇特形态。
  • 扇妖作怪呼匹俦:扇妖,指煽动妖怪;呼匹俦,指呼唤同伴。
  • 朘我赤子血:朘,指剥削;赤子,指百姓。
  • 上蔽十二旒:十二旒,指皇帝的冠冕上的装饰,比喻皇帝的权威。
  • 答理子,一触泰山拆之如不周:比喻答理子的力量极大,能够轻易摧毁泰山。
  • 张纲、史鳅:历史上的忠臣。
  • 元达尔玛:人名,指诗中赞美的对象。
  • 足追前猷:足追,指足以追随;前猷,指前人的功绩。
  • 太史笔,不贬褒:太史,指史官;不贬褒,指公正地记录历史。

翻译

在皇帝五年的秋天,皇帝派遣使者巡视九州。皇帝的明察秋毫能洞察万里之外,仍然担心阴暗不明之处滋生微不足道的小人。

奉命出使是为了代天明察,使者的眼睛能洞察极深的地方。假借天意来处理个人的恩怨,欺骗皇帝的明察,使得是非颠倒,如同海水倒流。

其中有位名叫荅理子的使者,他前往西边游历。西边有一种名叫休留的鸟,还有一只九尾九头的妖怪,它煽动妖怪呼唤同伴。

这只妖怪剥削百姓的血汗,遮蔽了皇帝的权威。但答理子的力量极大,他一触泰山就能将其摧毁,如同不周山一般。

啊,汉朝有张纲,卫国有史鳅,元朝的达尔玛,足以追随前人的功绩。史官公正地记录历史,不偏不倚。我作这首诗歌,继续春秋的记载。

赏析

这首诗歌赞美了使者答理子的英勇和忠诚,通过对比妖怪的邪恶和答理子的正义,突出了答理子的伟大。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如“一触泰山拆之如不周”,形象地描绘了答理子的力量。同时,通过提及历史上的忠臣张纲和史鳅,强调了答理子的功绩足以与前人媲美。整首诗语言雄浑,意境深远,表达了对正义和忠诚的崇高赞颂。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累擢江西儒学提举。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张士诚累招不赴。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