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麻仙至笔架道中作
三步五步歇,六日七日晴。
岂不念我归,春色相送迎。
前宵社酒散,行将返清明。
红紫小零落,嘤嘤相和鸣。
丛薄山矾花,玩之有馀馨。
亦欲寄所思,归鸿已宵征。
悠悠不可极,恻恻难为情。
荒荒谁与语,脉脉曳杖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麻仙: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笔架:地名,可能指某个山峰或地标。
- 社酒:古代乡村在春秋两季举行的祭祀土地神的酒宴。
- 红紫:指各种颜色的花。
- 嘤嘤:鸟鸣声。
- 丛薄:密集的草丛。
- 山矾花:一种植物,具体种类不详。
- 馀馨:余香。
- 归鸿:归来的大雁。
- 宵征:夜间飞行。
- 恻恻:悲伤的样子。
- 荒荒:荒凉寂寞的样子。
- 脉脉:含情脉脉,形容深情的眼神或表情。
翻译
每走三五步就要歇息,连续六天七日都是晴朗的。 难道不思念我的归途吗?春色似乎在送迎着我。 前夜的社酒宴已经散去,我即将返回清明。 各种颜色的花朵已开始凋零,鸟儿们嘤嘤地相互和鸣。 密集的草丛中,山矾花散发着余香,令人陶醉。 我也想寄去我的思念,但归来的大雁已在夜间启程。 悠悠的心情难以达到极致,悲伤之情难以言表。 在这荒凉之地,谁能与我交谈?我只能含情脉脉地曳着杖行走。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在春日归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三步五步歇”和“六日七日晴”的对比,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天气的宜人。诗中“岂不念我归,春色相送迎”表达了诗人对归途的期待和对春色的留恋。后文通过描绘花朵凋零、鸟鸣和山矾花的余香,进一步渲染了春日的氛围和诗人的情感。结尾的“荒荒谁与语,脉脉曳杖行”则深刻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思念。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