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市山

湖山七十二,西峰郁相缪。 杯饮有尧井,象耕馀舜丘。 相传十日出,大浸稽天流。 生民窃生理,托市兹山头。 只今东震水,双雷没如沤。 仁人感地脉,望望终南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尧市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位于古代传说中的尧帝时期。
  • 湖山七十二:指湖山众多,七十二可能是虚数,表示很多。
  • 西峰:西边的山峰。
  • 郁相缪:郁郁葱葱,相互缠绕。
  • 杯饮有尧井:传说中尧帝时期的井,人们在此饮水。
  • 象耕馀舜丘:象耕,指古代用象耕田的传说;馀,剩余;舜丘,传说中舜帝的丘墓。
  • 十日:古代神话中的十日并出,导致大地干旱。
  • 大浸稽天流:大浸,大水;稽天流,指水流到天际。
  • 生民:百姓。
  • 托市兹山头:托市,依赖市场;兹,此;山头,山的高处。
  • 东震水:东方的洪水。
  • 双雷没如沤:双雷,可能指雷声;没如沤,沉没如泡沫。
  • 仁人:有仁德的人。
  • 感地脉:感应到地脉的变化。
  • 望望终南愁:望望,远望;终南,终南山,位于陕西省;愁,忧愁。

翻译

尧市山,湖山众多,西边的山峰郁郁葱葱,相互缠绕。这里有传说中尧帝时期的井,人们在此饮水,还有用象耕田的传说中舜帝的丘墓。相传古代有十日并出,导致大地干旱,大水流到天际。百姓依赖此山的市场维持生计。如今东方的洪水泛滥,雷声沉没如泡沫。有仁德的人感应到地脉的变化,远望终南山,心中充满了忧愁。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尧市山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传说,通过对古代神话的引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灾害和人民生活的关切。诗中“杯饮有尧井,象耕馀舜丘”等句,融合了历史与神话,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尾的“仁人感地脉,望望终南愁”则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仁人志士的期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杨维桢诗歌的特色。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累擢江西儒学提举。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张士诚累招不赴。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