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佛子行

诸暨县北枫桥溪,枫桥溪水上接颜乌栖。其下一百二十里合万和水,万和孝子庐父墓,墓上芝生荑。 杨生佛子与万和孝子齐。六岁怀母果,二十为母尝百药,药弗医,啖母以肉将身刲。 母病食肉起,其神若刀圭。母死返九土,常作婴儿啼。 倚庐宿苫块,弃隔妾与妻。嗟哉佛子孝行绝,人人不识感鬼神。 颊下生瘤大如尊,何人戏手瘤上扪。明朝怪事骇妻子,颊下削赘无瘤痕。 背上一掌印,争来看奇痕。坟头木共白兔驯,更遣迎送乌成群。 傍人竹弓不敢弹,岂比八九雏生秦。县官上申闻,旌户复其身。 佛子走告免,称主臣主臣。嗟哉佛子谁媲称,今之人有刃股乳,诡孝子以为名,规免徭征以希其旌,嗟哉佛子谁媲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诸暨县北枫桥溪:位于今浙江省诸暨市北部的一条溪流。
  • 颜乌栖:传说中的地名,与孝子颜乌有关。
  • :音tí,指初生的嫩芽或嫩叶。
  • :音dàn,意为吃或给吃。
  • :音kuī,割取。
  • 刀圭:古代量取药物的工具,此处比喻药物或治疗方法。
  • 九土:指九泉之下,即地府。
  • 苫块:苫音shān,块音kuài,指草席和土块,古代孝子守丧时所用的卧具。
  • 颊下生瘤:指脸颊下长出的肿瘤。
  • 削赘:切除多余的肉。
  • 旌户:指受到表彰的家庭。
  • 徭征:古代的劳役和赋税。

翻译

在浙江省诸暨市北部的枫桥溪,这条溪流的上游与传说中孝子颜乌的栖息地相连。下游一百二十里后汇入万和水,万和是一位孝子,他在父亲的墓旁建庐居住,墓上竟然长出了芝草的嫩芽。

杨佛子,这位生性慈悲的人,与万和孝子齐名。他六岁时就懂得怀念母亲,二十岁时为了治疗母亲的病,尝试了各种药物,但药物无效,他便割下自己的肉给母亲吃。母亲吃了他的肉后奇迹般地康复了,这肉仿佛是神奇的药物。母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常常像婴儿一样哭泣。

他在草席和土块上守丧,远离了妻子和妾室。杨佛子的孝行无人能及,人们都感到惊奇,甚至感动了鬼神。他的脸颊下长了一个大肿瘤,有人好奇地用手触摸。第二天,他的妻子和孩子们惊讶地发现,他的脸颊下不仅没有了肿瘤,连疤痕也没有。他的背上留下了一个手掌印,人们争相来看这奇异的痕迹。

墓旁的树木和白兔都变得温顺,乌鸦成群地迎接和送别。旁边的人不敢用竹弓射箭,这与秦地的雏鸟不同。县官听说了这件事,决定表彰他的家庭,并免除他的劳役和赋税。杨佛子却跑去拒绝,连声说不敢当。

唉,杨佛子的孝行谁能比拟?如今有人割股喂乳,却只是为了虚名,逃避劳役和赋税,希望得到表彰。唉,杨佛子的孝行谁能比拟?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叙述杨佛子的孝行,展现了其超越常人的孝道精神和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诗中,杨佛子的行为不仅感动了人类,甚至感动了鬼神,显示了他的孝行之深。同时,通过对比其他人的虚伪孝行,更加突出了杨佛子的真诚和纯粹。诗歌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杨佛子孝行的描述,传达了对孝道的崇高敬意和对虚伪行为的批判。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累擢江西儒学提举。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张士诚累招不赴。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