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家女

辛家女,父书曾,读春秋经,岂比高家二女夜读兵。 辛老人,古遗直。议郎云言一一关社稷,吁嗟英言光父则。 抱颈郎君器如斗,魏祚得之那可久。 卞夫人,绝左右,未若英言贤可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春秋经: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
  • 高家二女:指高渐离和她的妹妹,传说她们夜读兵书,后成为著名的女将军。
  • 议郎:古代官职名,负责议论政事。
  • 社稷:国家的代称。
  • 抱颈郎君:指曹操的儿子曹丕,因其曾抱颈求父曹操不要杀他而得名。
  • 魏祚:指曹魏的国运。
  • 卞夫人:曹操的妻子,曹丕的母亲。

翻译

辛家的女儿,名叫书曾,她读的是春秋经,怎能与高家的两个女儿夜里读兵书相比。 辛家的老人,是古代的直道遗风。议郎的言论每一句都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唉,那些英勇的言论真是光大了父亲的榜样。 抱颈的郎君,他的才能像斗一样大,但魏国的国运怎能长久。 卞夫人,她拒绝了左右的人,不如那些英勇的言论贤明,可以作为后人的榜样。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辛家女和辛老人的描述,展现了他们的学识和忠诚,以及对国家的深切关怀。诗中对比了高家二女与辛家女的读书内容,强调了辛家女所学之深与高家二女的武勇不同。同时,通过对议郎和抱颈郎君的描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贤能之士的推崇。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古代忠臣义士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累擢江西儒学提举。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张士诚累招不赴。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