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南征歌

大将军,将天讨,出南征。文如阿阁凤,武如牧野鹰。 兵行司马法,漕转屯田丁。鹿山放麑万众泣,虎穴取䖘千人惊。 东屯西屯露书布,南徯北徯壶浆迎。蛮奴授首,鳖子献城,三危送款,孤竹输平。 蓝之山,截海断,峡之水,吞湘汉。大将军,持庙算,直向刑塘筑京观。 嗟嗟小蛮触,尚尔争雌雄,将军大势破竹下,拾土补地裂中国。 长城无再坏,昆崙天柱无再折。盘石永安,金瓯罔缺。 我颂摩崖千丈碑,大字如斗光夺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阿阁凤:指宫殿中的凤凰,比喻文采斐然。
  • 牧野鹰:牧野之战的鹰,比喻武力强盛。
  • 司马法:古代兵书,此处指用兵之道。
  • 漕转屯田丁:指通过漕运和屯田来支持军队。
  • (ní):小鹿。
  • (tú):古代一种猛兽,此处比喻敌人。
  • 露书布:公开宣布的文书。
  • (xī):等待。
  • 壶浆迎:用壶装着酒浆迎接,表示欢迎。
  • 授首:投降。
  • 鳖子:比喻弱小的敌人。
  • 三危:古代地名,此处泛指边远地区。
  • 孤竹:古代国名,此处泛指边远国家。
  • 庙算:朝廷的计谋。
  • 京观:古代战争中,胜利者为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成高冢,称为京观。
  • 蛮触:比喻微不足道的争斗。
  • 破竹:比喻事情顺利,毫无阻碍。
  • 昆崙:即昆仑山,比喻国家的支柱。
  • 金瓯:比喻国家疆土完整。
  • 摩崖:山崖上刻的文字。

翻译

大将军,奉天命讨伐,南下征战。文才如宫殿中的凤凰,武力如牧野之战的鹰。 运用兵法,通过漕运和屯田支持军队。在鹿山放生小鹿,万众感动哭泣;深入虎穴捕获猛兽,千人震惊。 东屯西屯公开宣布文书,南边北边的人们用壶装着酒浆迎接。蛮族投降,弱小的敌人献城,边远地区和国家都表示归顺。 蓝山高耸,截断大海;峡谷之水,吞没湘江和汉水。大将军,掌握朝廷的计谋,直向刑塘筑起京观。 唉,小小的争斗,尚且争个你死我活,将军大势如破竹,拾土补地,裂开的中国得以修复。 长城不再损坏,昆仑山的天柱不再折断。盘石般稳固,国家疆土完整无缺。 我歌颂山崖上刻的千丈碑文,大字如斗,光芒夺月。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大将军南征的壮丽场景,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展现了将军的文武双全和军队的威武之势。诗中“阿阁凤”与“牧野鹰”形象生动,分别代表了将军的文才与武力。后文通过描述将军的军事行动和民众的反应,强调了将军的威望和军队的胜利。结尾处,诗人通过对国家安定的祝愿,表达了对将军功绩的赞颂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整首诗气势磅礴,语言雄浑,充满了对英雄的崇敬和对国家的热爱。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累擢江西儒学提举。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张士诚累招不赴。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