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重阳:指农历九月初九,又称重九,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 粲(càn):鲜明、灿烂的样子。
- 底事:何事,为何。
- 小春:指农历十月,因天气有时仍似春天,故称。
- 栗里:地名,相传为陶渊明的故乡。
- 陶潜:即陶渊明,东晋时期的著名隐逸诗人。
-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 屈子:即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
- 隐逸:隐居不仕,超脱世俗。
翻译
西风转为北风又过了十多天,才看到黄花在短篱边灿烂地开放。 为何不在重阳节那天开放,又为何要在小春时节才绽放呢? 它的芬芳传遍了陶渊明隐居的小径,它的香气融入了屈原的《离骚》之中。 它不愿迎合时俗,真正是一位隐逸之士,又岂能让尘世间的俗人知晓。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菊花在重阳节后才缓缓开放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菊花高洁品格的赞美。诗中,“底事不开重九日,何心却趁小春时”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菊花开放时机的疑惑,也隐含了对菊花不随流俗、独守高洁的敬仰。后两句“芳传栗里陶潜径,香入离骚屈子辞”则巧妙地将菊花的香气与陶渊明、屈原这两位历史上的高洁之士联系起来,进一步提升了菊花的象征意义。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越。
杨公远的其他作品
- 《 孙芝田见示吟编一诗捲锦 》 —— [ 元 ] 杨公远
- 《 初夏旅中 》 —— [ 元 ] 杨公远
- 《 迓王书史六邑劝课回四绝 》 —— [ 元 ] 杨公远
- 《 旅寓岑寂中园丁送花四品因赋五绝 》 —— [ 元 ] 杨公远
- 《 昨携拙稿呈康使君郢正以诗促之 》 —— [ 元 ] 杨公远
- 《 借虚谷太博狂吟十诗韵书怀并呈太博 》 —— [ 元 ] 杨公远
- 《 次罗梅谷诗画总观 》 —— [ 元 ] 杨公远
- 《 次姚舍人 》 —— [ 元 ] 杨公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