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古四十二首

韩信卜母地,旁置万人庐。 郭公卜邻水,长洲偶成墟。 千秋杨子窆,投弃同江鱼。 裸发何为者,厌魅开籧篨。 孰借神丁火,焚却青囊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卜母地:选择墓地。卜,选择。
  • :房屋。
  • 郭公:人名,具体身份不详。
  • 长洲:地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 成墟:变成废墟。
  • 杨子:指杨维桢自己。
  • (biǎn):埋葬。
  • 投弃:抛弃。
  • 裸发:光头,这里可能指无家可归的人。
  • 厌魅:妖邪,邪恶的力量。
  • 籧篨(qú chú):古代指粗竹席,这里可能指简陋的住所或遮蔽物。
  • 神丁:神话中的力士。
  • 青囊书:指珍贵的书籍或秘籍。

翻译

韩信选择了一块墓地,旁边建起了供万人居住的房屋。郭公在水边选择了一个邻居,长洲却偶然变成了废墟。千秋之后,杨子被埋葬,就像被抛弃的江鱼。那些光头的流浪者,为何要打开那简陋的遮蔽物,让邪恶的力量侵入?谁能借来神丁的火焰,焚烧掉那些珍贵的书籍?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韩信和郭公的墓地选择的对比,以及对杨维桢自己未来的预想,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中“千秋杨子窆,投弃同江鱼”一句,既是对自己命运的悲观预言,也反映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刻思考。结尾的“孰借神丁火,焚却青囊书”则透露出对知识传承的忧虑和对邪恶力量的抵抗。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洞察。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累擢江西儒学提举。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张士诚累招不赴。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 936篇诗文

杨维桢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