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翁山六十一举第五子阿需值其母八十七寿赋诗索和次韵四首

颜家何必胜陶家,但是多男便足誇。 欲可未妨求疠火,命名曾已筮需沙。 四时序岁原兼土,五瓣同心共一华。 能读父书他日事,不知谁解学诗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屈翁山:人名,具体身份不详。
  • 六十一举第五子:指屈翁山在61岁时生下的第五个儿子。
  • 阿需:人名,屈翁山的第五子。
  • 值其母八十七寿:正值其母亲87岁生日。
  • 赋诗索和:写诗并请求他人和诗。
  • 次韵:和诗时使用原诗的韵脚。
  • 颜家:指颜回,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称。
  • 陶家:指陶渊明,东晋诗人,以田园诗著称。
  • 多男:多子。
  • 足誇:足以夸耀。
  • 欲可:欲望可以。
  • 求疠火:追求灾难之火,比喻追求危险或困难。
  • 命名:给儿子取名。
  • 筮需沙:通过卜筮得到“需”字,“需”在易经中代表等待。
  • 四时序岁:四季更替,岁月流转。
  • 原兼土:原本就包含土地,指自然界。
  • 五瓣同心共一华:五瓣花同心,共开一朵花,比喻家庭和睦。
  • 能读父书:能够阅读父亲的著作。
  • 他日事:未来的事情。
  • 学诗葩:学习写诗的技巧。

翻译

颜家的德行何必胜过陶家的诗才,只要家中多子便足以自豪。 追求欲望未必要冒险,给儿子取名“需”,曾通过卜筮得到。 四季更迭,岁月如土,五瓣花同心,共开一朵花。 将来能否阅读父亲的著作是未来的事,不知谁会学习写诗的技巧。

赏析

这首诗是陈恭尹为屈翁山的第五子阿需及其母亲八十七寿辰所作的和诗。诗中通过对颜家和陶家的比较,表达了作者对于多子多福的看法。诗中“欲可未妨求疠火”一句,反映了作者对于追求欲望应持谨慎态度的思考。而“五瓣同心共一华”则巧妙地以花为喻,表达了家庭和睦的美好愿景。最后两句则寄寓了对未来的期望,希望儿子能够继承父业,同时也流露出对诗歌传承的关切。

陈恭尹

陈恭尹

明末清初广东顺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峰,号独漉。陈邦彦子。以父殉难,隐居不仕,自号罗浮半衣。诗与屈大均、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独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