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何不偕三首

地平如板舆,天广如穹庐。 与君百年间,托足曾无途。 右臂七宝鞭,左肩五岳图。 跨鞍一俯仰,去如流电趋。 朝饮易水头,夕秣越与吴。 道旁皆拊手,太息此名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板舆:古代一种用人抬的代步工具,多为老人乘坐。
  • 穹庐:古代称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也泛指天空。
  • 七宝鞭:指用多种宝物装饰的鞭子,象征珍贵。
  • 五岳图:指描绘中国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的地图或画作,象征壮丽山河。
  • 流电:比喻速度极快,如同闪电。
  • 秣:喂养马匹。
  • 拊手:拍手,表示赞叹或惋惜。
  • 太息:深深地叹息。

翻译

地面平坦如老人乘坐的板舆,天空广阔如同游牧民族的穹庐。 在这百年之间,我们竟找不到立足之地。 右手握着珍贵的七宝鞭,左肩扛着壮丽的五岳图。 骑在马上俯仰之间,离去如同闪电般迅速。 早晨在易水河畔饮水,夜晚在越地与吴地喂养马匹。 路旁的人们都拍手赞叹,深深叹息这匹名驹。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广阔的天地和迅速流逝的时间,表达了人生无常和壮志未酬的感慨。诗中“地平如板舆,天广如穹庐”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天地的辽阔,而“与君百年间,托足曾无途”则抒发了人生短暂、无处安身的无奈。后文通过“七宝鞭”、“五岳图”等意象,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但“跨鞍一俯仰,去如流电趋”又暗示了这一切转瞬即逝。结尾处的“太息此名驹”更是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深深叹息。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时代的深刻感悟。

陈恭尹

陈恭尹

明末清初广东顺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峰,号独漉。陈邦彦子。以父殉难,隐居不仕,自号罗浮半衣。诗与屈大均、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独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