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板桥黎方回务光

板桥霜色带芳篱,四海才名怅昔时。 流水竟孤琴一曲,临风长见玉双枝。 藏书曝日恩犹在,裹革终天泪总垂。 国士只今惭马队,凌江不用奋长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板桥:地名,此处指黎方回务光的居住地。
  • 芳篱:围着花草的篱笆,形容环境优美。
  • 四海:指天下,全国。
  • 怅昔时:怀念过去。
  • 流水:比喻时间的流逝。
  • 孤琴:孤独的琴声,象征孤独或失意。
  • 临风:迎风。
  • 玉双枝:比喻美好的事物或人。
  • 藏书曝日:指晒书,也比喻学问的传承。
  • 裹革:指战死沙场,尸体被马革包裹。
  • 终天:永远,指至死。
  • 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
  • 马队:指军队。
  • 凌江:越过江河,比喻远行或征战。
  • 奋长离:奋发向前,长离指远行。

翻译

板桥的霜色映衬着芳香的篱笆,我怀念你那昔日的四海才名。 时间的流逝如同孤寂的琴声,迎风时常看到那如玉般的美好。 晒书的日子里恩情依旧在,战死沙场的悲痛泪水永远流淌。 我虽惭愧未能成为国中的杰出人物,但跨江征战已不再需要奋发向前。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板桥的霜色和芳篱,表达了诗人对黎方回务光昔日才名的怀念。诗中“流水竟孤琴一曲”以流水和孤琴为喻,抒发了时光流逝与孤独失意的情感。后句“临风长见玉双枝”则以玉双枝的美好形象,寄托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末,诗人表达了对未能成为国士的惭愧,以及对征战生活的淡然态度,体现了内心的复杂情感。

陈子升

明末清初广东南海人,字乔生。陈子壮弟。明诸生。南明永历时任兵科右给事中,广东陷落后,流亡山泽间。工诗善琴。有《中洲草堂遗集》。 ► 95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