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史叹

· 陈第
无财有至乐,岂不在读书。 朝夕坐展卷,何必论三余。 无位有大权,岂不在作史。 上下古今间,褒贬由一己。 左氏本彬彬,马班亦继起。 文采烨以光,直笔垂千纪。 云胡魏晋来,祗以饰怒喜。 所恶西施?,所好无盐美。 鉴别昧人伦,传闻凭口耳。 掘井得一人,渡河乃三豕。 编简虽浩繁,君子意所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三余:指农闲时节,泛指空闲时间。
  • 左氏:指左丘明,《左传》的作者。
  • 马班:指司马迁和班固,分别著有《史记》和《汉书》。
  • :yè,光亮、灿烂。
  • 直笔:公正无偏的记载。
  • 千纪:千年,指长久的时期。
  • 云胡:为何。
  • 西施:古代美女。
  • ?:cù,丑陋。
  • 无盐:古代丑女。
  • 人伦:指人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 口耳:指道听途说,不确切的消息。
  • 三豕:指错误的信息。
  • 编简:指编写的史书。

翻译

没有财富却有极大的快乐,这不就在于读书吗? 我日夜坐着翻阅书籍,何必在乎是否有空闲时间。 没有官位却有重大的权力,这不就在于撰写历史吗? 在古今之间上下求索,褒贬全由我一人决定。 左丘明的文采彬彬有礼,司马迁和班固也相继崛起。 他们的文笔光彩夺目,公正的记载流传千年。 为何魏晋以来,史书只是用来装饰人们的喜怒? 厌恶的像是西施的丑陋,喜爱的却像是无盐的美。 对人的评价缺乏道德标准,传闻全凭道听途说。 挖井只得到一个人的消息,渡河却听到了三个错误的信息。 编写的史书虽然浩繁,但君子对此不屑一顾。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读书和撰写历史的深刻理解与热爱。诗中,陈第强调了读书带来的精神快乐和撰写历史的重要责任。他赞美了古代史家的文采和公正,同时批评了后世史书中的偏颇和不实。通过对比,诗人表达了对真实、公正历史的追求,以及对后世史书失真的失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洞察。

陈第

明福建连江人,字季立,号一斋,又号温麻山农。万历时以诸生从军,俞大猷召致幕下,教以兵法。官至游击将军,居蓟镇十年。大猷死,戚继光罢。见事不可为,致仕归,仍为老书生。第精音韵训诂。所居世善堂,藏书极富。尝游五岳两粤,有《寄心集》、《五岳两粤游草》、《毛诗古音考》和《屈宋古音义》等。 ► 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