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张损持太史行乐图
跏趺秋树根,悠然静馀想。
本为著作人,具此幽遐赏。
十年卧沧洲,髭须渐云长。
不以三事荣,易我一日养。
苍生望正殷,林泉聊独往。
新篇岁峥嵘,旧闻入罗网。
高风激颓波,苔石皆萧爽。
五弦何必挥,瀑流有清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跏趺(jiā fū):佛教徒的一种坐法,即盘腿而坐,脚背放在大腿上。
- 幽遐:深远,偏僻。
- 沧洲:指隐居之地。
- 髭须(zī xū):胡须。
- 三事:指三公,古代朝廷中最高的三个官职。
- 颓波:向下流的水,比喻衰败的局势。
翻译
盘腿坐在秋天的树根旁,悠然自得地沉浸在静思之中。作为一位文学家,他拥有这种深远的欣赏能力。十年隐居在偏远之地,胡须渐渐变长。他不愿为了三公的荣耀,而放弃每日的修养。百姓的期望正盛,但他选择独自前往林泉之间。每年的新作品都显得格外突出,旧时的传闻也被人们所知。他的高尚风范激起了衰败局势中的波澜,使得苔藓覆盖的石头也显得清爽宜人。无需挥动五弦琴,瀑布的水声自有清脆的响动。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隐居的文学家,他远离尘嚣,选择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宁静和创作的灵感。诗中“跏趺秋树根,悠然静馀想”展现了他的超然态度,而“十年卧沧洲,髭须渐云长”则强调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坚持和对世俗荣耀的淡漠。最后,“高风激颓波,苔石皆萧爽”和“五弦何必挥,瀑流有清响”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内心的宁静满足。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学创作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