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 第四品 · 妙行无住分
“復次,须菩提!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其次,须菩提,菩萨既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于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时,应当无所住。比如行布施的时候,应当无所住而行布施,也就是说,不住色相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看到一朵美丽的花,顿时心生贪爱,心住在花朵上,而失去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做住色行布施;如果看到美丽的花朵,花朵固然看到了,却不因此而失去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色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耳朵听到扣人心弦的音乐;鼻子闻到令人垂涎的香气;舌头尝到可口的滋味;身体碰触柔细的东西;心里想到可歌可泣的往事,导致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作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如果行布施的时候,音乐固然听到了;香气固然嗅到了;滋味固然尝到了;柔细的感觉固然碰触到了;心事固然在思量中,但不因此而迷失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作不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当像这样行布施,不住于相,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以为做了一件令人赞叹的善行,满心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实在令人同情,大发怜悯之心,而所要布施他人的东西,心里却一时割舍不下,导致你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作住相行布施;如果你以为做了一件善行心里固然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固然令人怜悯,而所要布施他人的色、声、香、味、触、法等财施或是法施或是无畏施,心里固然盘算着,但不因此染着贪爱不舍,而失去本来如如不动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作不住相行布施。为什么呢?比如你在梦中,拿七宝或身命来布施他人,而实际上那是梦幻,你根本没有在做布施,没有他人接受你的布施,也没有七宝或你自己的身命。如果菩萨于施者、受者、所施物,念念都趣入空,不住相行布施,无上正等正觉心现前,他的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菩萨不住相行布施,他的福德也是这样,不可以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我所教授的心要,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
注释
复次:这是连接前后文的关联词,表示“接着说”。
无所住:心不执著。
布施:梵文“檀那”,意译“布者,普也;施者,散也”,以自己的财物、福利施于别人。
色、声、香、味、触、法:这是佛教所谓“六尘”,也是“八识”中的前“六识”,即人的主观认识功能和作用的六个方面,由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产生。
四维:指四隅、四角,即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里说“四维、上下”,连上前面所说的东、南、西、北四方,就是佛教所谓“十方虚空”,概指全部宇宙。
如所教住:照我说的去“住”——降伏己心而修行。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须菩提:佛经中的人物名,意译为"善听者"或"观音自在"。
- 菩萨:指修行者,有大慈悲心,追求成佛的人。
- 法:佛教中的教义和原则。
- 无所住:不执着于任何固定的事物或概念,保持开放和自由。
- 色布施:对物质形态的布施,包括财富、物品等。
- 声、香、味、触、法布施:分别对应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精神层面的布施。
- 不住相:不拘泥于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 不可思议量:无法用常规思维或计量来衡量的程度。
翻译
接着,须菩提啊!菩萨在修行佛法时,应该不执着于任何固定的形式,而是实行布施。这包括不执着于物质(如财富)的布施,也不执着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感以及精神层面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当这样布施,不拘泥于事物的表象。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菩萨在布施时不执着于外在形式,他的功德是无法用言语来衡量的,极其广大无边。
须菩提,你认为怎么样?东方的虚空,能用我们的思维去衡量它的大小吗?
"不,世尊!"须菩提回答。
同样的,南方、西方、北方,甚至上下的四维空间,你能用思维去衡量它们的边界吗?
"不,世尊!"
须菩提,菩萨在无执着的状态下布施,他的福德同样无法用常理来衡量。须菩提,菩萨只需按照教导去实践,保持这种无住相的境界。
赏析
这一段经文阐述了佛教中的布施理念,强调了菩萨修行时应超越世俗的物质和形式,达到一种无我、无私的境界。通过问与答的形式,佛陀引导弟子们理解"空"的概念,即一切法无自性,不可执著。这种布施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对财物的给予,更在于内心的清净和对众生的慈悲。通过对比虚空的广阔无边,表达了菩萨福德之深邃与无限。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 156篇诗文
释迦牟尼的其他作品
-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七章 · 恶还本身 》 —— [ 周 ] 释迦牟尼
- 《 妙法莲华经 ·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 —— [ 周 ] 释迦牟尼
- 《 妙法莲华经 ·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 —— [ 周 ] 释迦牟尼
- 《 维摩诘经 · 诸法言品第五 》 —— [ 周 ] 释迦牟尼
- 《 妙法莲华经 · 譬喻品第三 》 —— [ 周 ] 释迦牟尼
- 《 妙法莲华经 · 信解品第四 》 —— [ 周 ] 释迦牟尼
-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序 》 —— [ 周 ] 释迦牟尼
-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二十五章 · 欲火烧身 》 —— [ 周 ] 释迦牟尼
相关推荐
- 《 金刚经 · 第十七品 · 究竟无我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二十品 · 离色离相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十六品 · 能净业障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一品 · 法会因由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九品 · 一相无相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二十六品 · 法身非相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二十四品 · 福智无比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十一品 · 无为福胜分 》 —— [ 周 ] 释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