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从子伦画山水

· 于立
我本山中人,颇有爱山癖。何人写秋山,秀色如可食。 天河露下秋汉白,挹露磨空洗秋色。炯如洞庭水浸青芙蓉,倒影天光湛空碧。 又如飞龙天外来,鳞鬣森森插霜戟。远屿瀰茫隔烟浦,冷云湿翠愁痕古。 便从海上访三山,又恐征帆迷处所。若耶溪,在何处,归去来,山中住。 道逢仙人紫绮冠,指点丹崖是征路。寄书松竹问平安,莫嫌老子来迟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jiǒng):明亮的样子。
  • 屿 (yǔ):小岛。
  • 瀰茫 (mí máng):广阔无边的样子。
  • 紫绮冠 (zǐ qǐ guān):紫色的华丽帽子,指仙人。
  • 丹崖 (dān yá):红色的山崖,指仙境。

翻译

我本是山中之人,对山有着深厚的喜爱。有谁描绘了秋天的山景,那秀美的景色仿佛可以食用。 天河的露水在秋夜中凝结,我捧起露水,在空中磨洗秋色。明亮如同洞庭湖水浸泡着青色的芙蓉,倒映着天光,湛蓝的天空一片碧绿。 又像是飞龙从天外降临,鳞片和鬣毛森森,像是插在霜戟上的锋利。远处的小岛在烟雾缭绕的水边显得迷茫,冷云和湿润的翠色像是古老的愁痕。 便想从海上寻找三座仙山,又恐怕征帆迷失了方向。若耶溪,在哪里呢?归来吧,住在山中。 在路上遇到戴着紫色华丽帽子的仙人,他指点着红色的山崖,那是前往仙境的路。寄信给松竹,询问平安,不要嫌弃我这迟暮的老子。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对山的热爱和对仙境的向往。诗中,“秀色如可食”一句,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山景的极度喜爱。通过“炯如洞庭水浸青芙蓉”等句,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将秋山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清新与宁静。后文中的“紫绮冠”、“丹崖”等词语,增添了诗中的神秘色彩,表达了作者对仙境的渴望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敏锐感受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于立

元南康庐山人,字彦成,号虚白子。博学通古今,善谈笑。不求仕进,以诗酒放浪江湖间。有《会稽外史集》 ► 10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