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东坡岐亭诗五首 其四
注释
- 醍醐(tí hú)浆:醍醐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醍醐浆常用来比喻甘美的食物或美酒,在诗中比喻高尚纯净的事物。
- 鲊(zhǎ)瓮汁:鲊是一种腌制的鱼酱之类的食品,鲊瓮汁即腌制鲊的卤汁,这里比喻低俗、污浊的东西。
- 挹(yì):舀取。
- 朝夕池:文中可能指比较纯净、美好的水源。
- 涔(cén)蹄湿:涔蹄是指牛蹄迹中的积水,形容积水小而不洁净,这里比喻微小、卑下的事物。
- 五戒:佛教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五种戒条,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空外空:意思是对空的境界更进一步的领悟,超脱世俗的空幻认知。
- 十善:佛教的基本道德信条,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chēn huì)、不愚痴。 得无得:“得”可理解为有所收获、领悟,“得无得”带有一种对是否获得“十善”真谛的反思与不确定,也可理解为不执着于“得”。
- 放者:放纵身心、违背道德规范之人。
- 绞狸:绞,用绳子等缠绕勒紧;狸即狐狸。
- 羃(mì):原文应为“羃历(mì lì)”,一种形似龟壳的草制面具,人们戴这种面具行走时模样怪异,文中用“蟹行羃历”形容人行为颠倒、怪异。
- 劳瞪:过度劳累而眼神呆滞。
- 无生:佛教用语,指没有生灭,不生不灭的境界。
- 大明:指日光、月亮等光明之物,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光明、公正的力量。
- 三光:日、月、星。
- 客:在佛教概念中有“客尘”一说,指外在的、虚幻的、能扰乱本心的事物,这里的“众尘合为客”表达众多外在的不良因素汇聚起来就构成了干扰内心的虚妄。
- 暴然:突然。
翻译
我曾经品尝过醍醐这样的甘美浆液,便不再贪恋鲊瓮里那污浊的汁水。我曾舀取那朝夕流淌的纯净池水,就不会留恋牛蹄印中那渺小又污浊的积水。对于五戒的领悟达到超凡的空明境界,对于十善即便有所得也不执着。那些放纵心性的人尚且被认为不对,那喜好杀生之人又为何如此急切呢。怜惜昆虫却反而捆住了鸡,为了喂鸭而绞杀狐狸。这样颠倒错乱地产生爱憎,就如同戴着怪异面具横着走路的螃蟹一样荒唐。现在的人遇到劳累就眼神呆滞,眼睛昏花得看见东西都是紫赤之色。等到他们回观自身的根源,就只剩下鼻尖那一抹纯净的白色。领悟到万物皆空的这个道理,就如同轻软的头巾被风吹落那般自然。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自然不会有杀生之念,没有无端的欢笑声自然也不会有悲伤的哭泣。日光、月亮和星辰高悬天空,向下照耀着世间的诸多缺陷与阴暗。杀生之心就如同微小的尘埃,众多尘埃汇聚就成了扰乱人心的杂念。当这些杂念像冰块突然消融一样去除时,即便在酒肆这样的地方也任由你自在集会。
赏析
这首诗通过层层递进的比喻、对比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正确生活态度、价值观的倡导。开头以“醍醐浆”与“鲊瓮汁”、“朝夕池”与“涔蹄湿”的对比,体现了高尚与低俗的抉择。诗中多次提及佛教的“五戒”“十善”等教义,强调超越世俗的欲念、放下爱憎执着,以达内心的纯净。通过描绘人们日常行为的颠倒(如因怜惜虫而害鸡,为喂鸭而杀狸),以及身心劳累后的迷茫,揭示人生的无常与人们认知的偏差。最后以自然光明的“大明”“三光”作比,寓意正道和智慧能驱散世间错误与阴暗,倡导人们消除杀生等杂念,顺应无生无灭的境界,方能获得自在解脱。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深意,用简洁的语句引导人们进行深刻的心灵思考与反思,展现出诗人深厚的宗教素养与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