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东坡岐亭诗五首 其一

罟师贪得鱼,不惜鱼化汁。 屠伯恬杀牛,不见牛眼湿。 嗟彼杀业多,所以遭汝得。 彼债既已偿,汝忧差独急。 微性怜朱朱,愚仁赦鸭鸭。 三品戒庖厨,百笾谢巾羃。 兽炭与松明,入垆平等赤。 象髓与韭菹,入喉平等白。 深坐不横参,大欢不洿帻。 敢邀天公怜,庶免佛子泣。 静念古贤人,饥驱食常缺。 今我馀草蔬,犹堪飨嘉客。 推此告同心,暴殄非雅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罟(gǔ)师:渔夫。
  • 屠伯:犹屠夫;宰杀牲畜的能手,也比喻屠杀生灵的人。
  • 杀业:佛教语,指杀生的恶业。
  • 朱朱:红颜色,这里可能指红色羽毛的禽鸟。
  • 鸭鸭:指鸭子,这里是一种亲昵称呼。
  • 三品:这里应该泛指多种可食用的动物品类。
  • 百笾(biān) :笾是古代祭祀和宴会时盛果品等的竹器,百笾形容祭品丰盛。这里借指丰富食物。
  • 巾羃(mì):覆盖物品的巾、幕,这里代指食用的场面和器具。
  • 兽炭:做成兽形的炭。
  • 松明:指松枝,用以照明。
  • 入垆平等赤:放进炉灶里都会平等地烧红。
  • 象髓:大象的骨髓。
  • 韭菹(zū):腌韭菜。
  • 入喉平等白:吃进嘴里都是白的(可能指口感等没有本质区别) 。
  • 不横参:参,星名,横参表示行为放纵不检点,不横参就是行事守规矩。
  • 不洿(wū)帻(zé) :洿有弄脏之意,帻是头巾,不洿帻意思是不做出有失身份、弄脏体面的事。
  • 暴殄(tiǎn):任意糟蹋东西。

翻译

渔夫贪心想要获取更多鱼,根本不顾及鱼被弄死化为汁水。屠夫坦然宰杀耕牛,丝毫不见牛眼中落泪的哀伤。可叹那些杀生太多的人啊,就会遭到厄运报应被你屠杀。它们所欠的命债既然已经偿还,你却为此忧心忡忡实在不必。我天性怜惜生灵,连禽类都不忍心伤害。戒绝多种食材不去烹饪,拒绝那些丰盛的筵席。兽炭和松明,放进炉灶中都会同样烧得通红。大象的骨髓和腌制的韭菜,吃到嘴里也都是一样的。静静端坐不作出放纵之事,尽情欢乐却也不会有失体统。怎敢祈求上天怜悯,只希望能让佛子不再悲伤落泪。静下心来想想古代的贤人,常因饥饿而食物匮乏。如今我仅有一些粗茶淡饭,但仍然足够拿来招待尊贵的客人。将这个道理告知志同道合的朋友,随意浪费食物可不是高雅的聚会之举。

赏析

这首诗围绕对杀生和饮食的态度展开深刻思考。诗的开篇通过描写渔夫和屠夫杀生的场景,表达对无情杀生行为的批判,同时认为杀生过多会带来因果报应。诗人以“微性怜朱朱,愚仁赦鸭鸭”表明自己对生灵的怜悯之心,展现其爱护生命的慈悲情怀。接着用“兽炭与松明,入垆平等赤。象髓与韭菹,入喉平等白”,强调食物本质并无太大差别,不应过分追求珍馐。“深坐不横参,大欢不洿帻”描绘了一种有节制、守礼仪的生活态度,也从侧面说明过度追求物质享受是不可取的。“敢邀天公怜,庶免佛子泣”一句,体现出诗人希望以善举祈求上天原谅、免遭佛子谴责的愿望。最后以古贤人食常缺,自己有草蔬仍能招待客人作结,提倡简约不浪费,反对暴殄天物的行为,传达出一种清淡节俭、珍视生命的生活观念与人生态度。整首诗用词平实但思想深刻,借助生活场景和意象,层层递进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极具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 。

黄淳耀

黄淳耀

明末进士、抗清英雄。初名金耀,字蕴生,号陶庵,又号水镜居士,南直隶苏州府嘉定(今属上海)人,为复社成员。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成进士,归益研经籍。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嘉定人抗清起义,淳耀与侯峒曾被推为首领。城破后,与弟黄渊耀自缢于僧舍。门人私谥贞文。能诗文,有《陶庵集》、《山左笔谈》等。 ► 4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