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东坡岐亭诗五首 其三
注释
- 次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 炼炭:烧木炭。 辟(bì) :排除。
- 屑玉:把玉磨成碎末,这里形容煮的东西精致。
- 粗粝(lì) :指粗糙的食物。
- 持戒:遵行戒律。
- 羃(mì):覆盖。
- 殷赤:深红色,这里指战争导致大地被鲜血染红。
- 岸帻(zé):把头巾掀起露着前额,形容态度洒脱、悠闲自在的样子。
- 老饕(tāo):比喻贪吃或贪婪的人。
- 莲社:东晋时僧人慧远等在庐山建立的结社,这里代指与僧人们一同的雅集。
- 鲁叟:指孔子,因为孔子是春秋时鲁国的人,且为一代大儒。
- 瞿昙(qú tán):释迦牟尼的姓,这里指代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翻译
烧起木炭排除炊烟,把如玉般的食物细细研磨后煮出淡淡的汁液。这个人在享受快意之时,就好像鱼儿处在适宜生存的湿润环境中。(与人相处时)无论苦乐都一同经历,粗糙的食物哪里还能有呢。明智的人奋勇地坚守戒律,就如同救头上着火那么急切。怜悯鱼儿如同珍视稀有的金鱼,爱惜鸭子就像宠爱美丽的花鸭。心中不断生出慈悲的云,仿佛整个大地都被这慈悲所覆盖。想想自从有天地以来,山川平原多次被鲜血染得殷红。(那时)人肉比狗肉还贱,肆意砍杀毫无是非之分。到如今盛世和平的时候,人们常常悠闲自在地游玩放松。应当想到(那些奢侈浪费)酒肉腐臭的景象,足以让鬼神为之哭泣。以前孔子曾尽力弥补世道的不足,释迦牟尼也来补其缺失之处。(儒与佛)同样怀着悲悯之心,只是门派不同罢了。永远舍弃贪吃等贪婪的行为,前来一同参与如莲社般有意义的雅集。
赏析
这首诗蕴含深刻的思想与真切的情感 ,融合多种意象传递复杂观点。开篇以 “炼炭”“屑玉” 勾勒精致饮食场景,展现生活惬意,又由此延伸至对 “苦乐更共” 的思考,体现朴素的人生感悟。“明者勇持戒” 一句,借对持戒的提倡,警醒人们要克制欲望、坚守自我。诗中将 “怜鱼”“惜鸭” 与 “心心生慈云” 相连,以细腻笔触描绘慈悲情感,仿若慈悲力量足以覆盖大地,传达出对万物的关爱与珍视。
对历史的回顾 “念有天地来,川原屡殷赤” 充满沉痛,指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此时 “及今全盛时,嬉游多岸帻” 的太平与过往对比,凸显和平珍贵,同时诗人又以 “当思酒肉臭,足感鬼神泣” 针砭时弊,批评社会中的奢侈之风,提醒人们心怀敬畏。巧妙引入儒家的“鲁叟”与佛教的 “瞿昙”,强调儒佛虽门派不同却都具悲悯情怀,试图倡导人们摒弃贪婪,投身美好的精神结社。整首诗兼具现实关怀与精神追求,情感深沉,旨意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