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诗人李正甫

阳和入枯株,霭霭含芳津。 山头太古石,不与万物春。 朝从木客游,暮将山鬼邻。 紫芝仅盈掬,幽兰不克纫。 青云入长吁,肝胆空轮囷。 我尝读君诗,天趣触眼新。 秦游得豪宕,晋产馀真淳。 怒虎不受唾,骇鹿未易驯。 安坐谁不如,半生走逡巡。 苍苍不可问,藐藐谁当亲? 青山碾为尘,白日无闲人。 空歌东野曲,不救西州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阳和:春天的暖气,此处指温暖生机。
  • 霭霭(ǎi ǎi):云气密集的样子,这里形容充满柔和的气息。
  • 芳津:美好的津液,指生机与美好。
  • 太古:远古。
  • 木客:传说中深山里的精怪,也指山居的人。
  • 山鬼:传说中的山中女神。
  • 紫芝:灵芝的一种。
  • 盈掬(jū):满捧。
  • 不克:不能。
  • 纫(rèn):连缀、连接。
  • 轮囷(qūn):屈曲的样子,这里形容内心曲折、郁结。
  • 豪宕:豪放不羁。
  • 晋产:这里指李正甫的籍贯(山西地区)或气质风度,“产”有产出、具备的意思 。
  • 真淳:纯真、淳朴。
  • 逡巡(qūn xún):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 藐藐:形容高远的样子。

翻译

春天的暖气潜入枯萎的树干,它氤氲着蕴含着美好的生机。山头上远古的石头,不与世间万物一同享受春天的美好。早上跟随着山中精怪游玩,傍晚与山鬼做邻居。紫芝仅仅只能满捧,幽兰却难以采摘连缀成束。向着青云长长地叹息,内心曲折郁结。我曾经读过你的诗作,天然的意趣令人眼前充满新意。你游历秦川获得了豪放不羁的气质,身为晋地人又保留了纯真淳朴。像发怒的老虎不容他人轻慢,如受惊吓的小鹿难以驯服。安稳地坐着享受谁不会,可你半生都在徘徊奔波。苍茫的天地难以询问命运,高远的云霄谁又能与之亲近?青山万有可能化为尘土,在白天忙碌中难有闲人。只能徒然地歌唱孟郊那样的悲歌,却无法改变如同西州般的贫困现状 。

赏析

这首诗是元好问送给诗人李正甫的作品,蕴含了他对李正甫其人其诗的诸多感慨。开篇以“阳和”“枯株”“太古石”对比,展现出一种时间与生机的反差,暗示李正甫的孤独与与众不同。“朝从木客游,暮将山鬼邻”描绘李正甫超脱尘世的生活状态,增添神秘气质。“紫芝”“幽兰”句叹其才华如珍贵植物却难以施展。诗中对李正甫的诗作评价极高,“天趣触眼新”肯定其诗作新颖独特,“秦游”“晋产”两句又进一步概括其作品兼得豪放与淳真两种风格。“怒虎”“骇鹿”形象地写出李正甫性情高傲、不易驯服。诗的后半部分,从感叹其生平境遇入手,对李正甫半生奔波的命运表示同情,对天地不公发出无奈的感慨,“青山”“白日”句强化了时光匆匆、人生艰辛之意。最后“空歌”“不救”体现出对其贫困现状的哀伤。整首诗将对好友李正甫诗作才华、个性气质和坎坷命运的多重情感交织在一起,情感真挚深沉,语句看似平实却蕴含丰富,展现了元好问高超的作诗技艺和真挚的情感表达。

元好问

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 8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