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石砚铭

· 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戒,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笥,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拼音

译文

苏轼十二岁的时候,在所住的纱縠寓所的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戏。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鱼,外表色温润晶莹,呈现浅绿色,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发出铿锵的声音。(我)试着拿它当砚使用,(发现)很容易发墨,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先父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于是把它赏赐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我十分珍爱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 一旦我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不应该使其易主。世间万物,有的以内在品德为高,有的以外在形貌为高。在这二者之间,我会选取什么呢?仰人鼻息,跪人脚下,这样的人世间已经有很多了!” 元丰二年(1079)秋七月,我获罪入狱,全家人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第二年来到黄州,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以为把它丢失了。元丰七年(1084)七月,乘船到到当涂,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非常高兴。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按砚的形状雕刻的放砚台的地方,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注释

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 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 先君:这里指苏洵。 祥:祥:吉祥之兆。 宝:珍惜爱护 主:以……为主。 仰唇俯足:仰唇俯足:仰人鼻息,呃人脚下。 当涂:地名,今安徽省当涂县。 书笥:书箱。 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纱縠(hú)行:地名,在四川眉山,苏轼故居所在地。
  • 肤温莹:指石头的表面温和润滑。温莹,温润而有光泽。
  • 扣之铿然:敲击它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同“叩”,敲击;铿然,形容声音响亮有力。
  • 发墨:指砚台磨墨时,容易使墨汁细腻均匀。
  • 先君:对去世父亲的称呼,这里指苏轼的父亲苏洵。
  • :吉祥之兆。
  • :名词作动词,珍藏。
  • 主于德:以品德为主。
  • 全于形:在外形上完备。
  • 仰唇俯足:这里指有的砚台形态上嘴唇向上翘、足部向下弯(用来形容砚台外形怪异但完备) 。
  • 得罪下狱: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 当涂:地名,今属安徽。
  • 发书笥(sì):打开书箱。,打开;书笥,书箱。
  • 迨(dài)、过:苏迨和苏过,苏轼的两个儿子。

翻译

我十二岁的时候,在居住的纱縠行老宅的空地里,和一群小伙伴们挖坑做游戏。挖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鱼,表面温润、光滑而且呈淡绿色。石块的里外都有细小的银星,敲击它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试着拿它当作砚台来用,发墨的效果很好,只是没有蓄水的地方。父亲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它具有砚台的品质,只是在外形上有欠缺罢了。”于是把它赏赐给我,还说:“这是你拥有文才的吉祥之兆。”我把它当作宝贝一样使用,并为它写了铭文: 一旦接受了上天赋予的秉性,就不能再改变。有的以品德见长,有的在外形上完备无缺。权衡这二者,我该选取哪一样?那些外形怪异完备的砚台,世上本来就有很多。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被捕入狱,家中的亲人四处流亡,书籍也都散失、混乱不堪。第二年我来到黄州,想找那方砚台,却找不到了,以为已经丢失。元丰七年七月,我乘船到当涂,打开书箱,忽然又看到了它。我非常高兴,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台的匣子虽然做工并不精巧,却是父亲亲手雕刻了安放砚台的地方,再让工匠把它完成,这是不能轻易更换的。

赏析

这篇《天石砚铭》通过回忆十二岁时获得天石砚的经历,以及它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失而复得,深深寄寓了苏轼对父亲的缅怀之情。

在文中,苏轼详细描述了天石砚的外形特点,“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短短几句,就使得石头的形象跃然纸上。父亲的评价“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赋予这方砚台更深层次的意义,它象征着一种质朴不华却有着内在珍贵品质的精神。

从写作手法上看,苏轼以小见大,通过记录一块砚台的故事,融入了个人的人生起伏和情感变迁。获得砚台时的欢乐,丢失时的失落与寻找,发现时的惊喜,最后郑重地将砚台交给儿子,这些情节中无不饱含着苏轼对父亲情感的珍视,也体现了他对家族精神传承的重视,是其散文质朴平实、情感真挚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作 。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