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石砚铭
译文
注释
注释
- 纱縠(hú)行:地名,在四川眉山,苏轼故居所在地。
- 肤温莹:指石头的表面温和润滑。温莹,温润而有光泽。
- 扣之铿然:敲击它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扣,同“叩”,敲击;铿然,形容声音响亮有力。
- 发墨:指砚台磨墨时,容易使墨汁细腻均匀。
- 先君:对去世父亲的称呼,这里指苏轼的父亲苏洵。
- 祥:吉祥之兆。
- 宝:名词作动词,珍藏。
- 主于德:以品德为主。
- 全于形:在外形上完备。
- 仰唇俯足:这里指有的砚台形态上嘴唇向上翘、足部向下弯(用来形容砚台外形怪异但完备) 。
- 得罪下狱: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 当涂:地名,今属安徽。
- 发书笥(sì):打开书箱。发,打开;书笥,书箱。
- 迨(dài)、过:苏迨和苏过,苏轼的两个儿子。
翻译
我十二岁的时候,在居住的纱縠行老宅的空地里,和一群小伙伴们挖坑做游戏。挖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鱼,表面温润、光滑而且呈淡绿色。石块的里外都有细小的银星,敲击它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试着拿它当作砚台来用,发墨的效果很好,只是没有蓄水的地方。父亲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它具有砚台的品质,只是在外形上有欠缺罢了。”于是把它赏赐给我,还说:“这是你拥有文才的吉祥之兆。”我把它当作宝贝一样使用,并为它写了铭文: 一旦接受了上天赋予的秉性,就不能再改变。有的以品德见长,有的在外形上完备无缺。权衡这二者,我该选取哪一样?那些外形怪异完备的砚台,世上本来就有很多。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被捕入狱,家中的亲人四处流亡,书籍也都散失、混乱不堪。第二年我来到黄州,想找那方砚台,却找不到了,以为已经丢失。元丰七年七月,我乘船到当涂,打开书箱,忽然又看到了它。我非常高兴,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台的匣子虽然做工并不精巧,却是父亲亲手雕刻了安放砚台的地方,再让工匠把它完成,这是不能轻易更换的。
赏析
这篇《天石砚铭》通过回忆十二岁时获得天石砚的经历,以及它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失而复得,深深寄寓了苏轼对父亲的缅怀之情。
在文中,苏轼详细描述了天石砚的外形特点,“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短短几句,就使得石头的形象跃然纸上。父亲的评价“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赋予这方砚台更深层次的意义,它象征着一种质朴不华却有着内在珍贵品质的精神。
从写作手法上看,苏轼以小见大,通过记录一块砚台的故事,融入了个人的人生起伏和情感变迁。获得砚台时的欢乐,丢失时的失落与寻找,发现时的惊喜,最后郑重地将砚台交给儿子,这些情节中无不饱含着苏轼对父亲情感的珍视,也体现了他对家族精神传承的重视,是其散文质朴平实、情感真挚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作 。

苏轼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小饮公瑾舟中 》 —— [ 宋 ] 苏轼
- 《 孙莘老寄墨四首 》 —— [ 宋 ] 苏轼
- 《 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词 》 —— [ 宋 ] 苏轼
- 《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 》 —— [ 宋 ] 苏轼
- 《 单同年求德兴俞氏聚远楼诗三首 》 —— [ 宋 ] 苏轼
- 《 与周长官、李秀才游径山,二君先以诗见寄,次其韵二首 》 —— [ 宋 ] 苏轼
- 《 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聊为和之 》 —— [ 宋 ] 苏轼
- 《 和陶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