俳体戏书二首

· 方回
世变茫茫不可期,珊瑚作婢捣黄糜。 八千里有假附子,二十年无生荔枝。 司马梦迷苏小小,屏山诗痛李师师。 祇应骨朽心犹在,倒海难湔万古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俳体:指模仿俳谐风格的诗体,通常带有戏谑、幽默的色彩。
  • 珊瑚作婢:比喻珍稀之物被用作普通用途,珊瑚本为珍贵之物,此指被当作婢女使用。
  • 捣黄糜:黄糜,即黄米,捣碎的黄米。这里指用珊瑚来捣碎黄米,形容奢侈浪费。
  • 假附子:附子是一种药材,假附子指非真正的附子,比喻虚假或次品。
  • 生荔枝:新鲜的荔枝,此指珍贵而难得一见的事物。
  • 司马梦迷:司马,指司马相如,梦迷可能指其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中的梦幻色彩。
  • 苏小小:南朝宋时期的女诗人,此指其诗作或形象。
  • 屏山诗痛:屏山,指李清照,诗痛可能指其诗作中流露的悲痛情感。
  • 李师师:宋代名妓,此指其形象或故事。
  • 祇应骨朽心犹在:即使身体腐朽,心志依旧存在。
  • 倒海难湔:湔,洗涤。比喻即使倾尽全力也难以洗清的深重悲痛。

翻译

世事变迁,茫茫无期,珍稀的珊瑚被当作婢女来捣碎黄米。 八千里外有假冒的附子,二十年间却未曾见过新鲜的荔枝。 司马相如的梦境中迷失了苏小小的身影,屏山上的诗篇痛彻李师师的心扉。 即便肉体腐朽,心中的悲痛依旧难以消逝,倾尽海洋之力也难以洗清这万古的哀伤。

赏析

这首作品以俳谐的笔触,戏谑地描绘了世事的变迁与人生的无常。通过“珊瑚作婢捣黄糜”等夸张的比喻,表达了对于珍贵之物被浪费、美好事物难以再现的哀叹。诗中提及的历史人物与典故,增添了诗意的深度与广度,展现了即使时代变迁,人们对于美好与真实的追求依旧不变,而深重的悲痛也如影随形,难以消解。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