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杂书三十首

· 方回
我不识渊明,但以菊观之。 白露化为霜,百草忽已萎。 始见南山松,青青虬龙枝。 眷此粲然英,凛有千尺姿。 撷菊酹我酒,倚松哦我诗。 二物足相配,彷佛齐与夷。 遥遥袭世胄,岂无王谢儿。 故是芙蓉花,亦得与同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白露:秋天的露水。
  • 虬龙枝:形容松树枝条蜿蜒如龙。
  • :采摘。
  • :以酒浇地,表示祭奠或立誓。
  • :吟咏。
  • 齐与夷:指齐桓公和管仲,夷指管仲,这里比喻松菊的高洁。
  • 袭世胄:继承世家的地位。
  • 王谢:指东晋时期的王导和谢安,代表高门望族。
  • 芙蓉花:荷花,这里比喻高洁的人。

翻译

我不认识陶渊明,但通过观赏菊花来了解他。秋天的露水凝结成霜,百草突然间都凋零了。此时,南山的松树显得格外青翠,枝条蜿蜒如龙。我深情地注视着这灿烂的松花,它们挺拔地耸立,仿佛有千尺之姿。我采摘菊花,用酒浇地祭奠,倚着松树吟咏我的诗篇。这两样东西足以相配,仿佛齐桓公与管仲那样的高洁。远古的世家子弟,难道没有像王导和谢安那样的后代吗?即使是芙蓉花,也能与他们同时代。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菊花和松树的描绘,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和对古代贤人的敬仰。诗人以菊花和松树为媒介,联想到历史上的贤人,如齐桓公与管仲,以及东晋的王导和谢安,表达了对这些人物的敬佩之情。诗中“撷菊酹我酒,倚松哦我诗”一句,既展现了诗人的雅致,也体现了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感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对历史的缅怀。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