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寄川无竭并送所撰旃檀林记二首

· 方回
多生曾结短檠缘,埋没书蟫不记年。 左郁右邻窥奥藏,南浯北峄问奇镌。 更饶曼倩三冬学,未抵天龙一指禅。 丝尽茧成终有日,与公同作老蚕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依照所和诗中的韵及其用韵的先后次序写诗。
  • 短檠:短的灯架,指小灯。
  • 书蟫:书籍中的蠹虫。
  • 奥藏:深藏的宝藏,这里指深奥的知识。
  • 南浯北峄:指南方的浯溪和北方的峄山,两者都是著名的石刻之地。
  • 奇镌:奇特的雕刻。
  • 曼倩:指东方朔,汉代文学家,以博学多才著称。
  • 三冬学:指东方朔的博学,三冬即三年。
  • 天龙一指禅:佛教用语,指高深的禅理。
  • 丝尽茧成:比喻学问或技艺达到极致。
  • 老蚕眠:比喻学问或技艺达到极致后的沉思与修养。

翻译

我这一生与小灯结下了不解之缘,埋头苦读,连书籍中的蠹虫都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我左顾右盼,探索知识的深奥之处,南至浯溪,北至峄山,寻找那些奇特的石刻。即使有东方朔那样的博学,也未必能抵得上天龙一指禅的深奥。我相信,终有一天,我的学问会像蚕丝一样,织成完美的茧,那时,我将与你一同,像老蚕一样,沉浸在深思与修养之中。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学问的深厚情感和对禅理的向往。诗中,“短檠”、“书蟫”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苦读的情景,而“南浯北峄”则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广泛追求。通过对比东方朔的博学与天龙一指禅的深奥,诗人表达了对高深学问的向往。最后,以“丝尽茧成”和“老蚕眠”作喻,寄托了诗人对学问极致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