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杨君所往金陵省忠襄公墓学士虞公送以诗壮郁沈痛使人流涕因用韵为别次篇远哀雍公以虞诗序及此故也二首
边陲侵轶寻常事,但恨朝臣少寇莱。
汴水殿荒秋鸟下,金陵城落暮潮来。
忠臣遗庙长存祀,吴代诸孙肯一哀。
理棹又为江海去,不妨览古更迟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侵轶(qīn yì):侵犯,侵扰。
- 寇莱:指寇准,北宋名臣,曾任宰相,有“寇莱公”之称。
- 汴水:古水名,流经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 金陵:今江苏南京,古称金陵。
- 忠臣遗庙:指忠襄公的庙宇。
- 吴代诸孙:指吴地的后代子孙。
- 理棹:整理船桨,指准备乘船。
- 江海:泛指江湖海洋。
- 迟回:徘徊,留恋不去。
翻译
边境的侵扰已是常事,只可惜朝廷中缺少像寇莱公那样的贤臣。 汴水边的宫殿荒凉,秋鸟在此落下,金陵城在暮色中迎来潮水。 忠襄公的庙宇永远受人祭祀,吴地的后代子孙是否会为他哀悼? 整理船桨,我将再次远行江湖,不妨在古迹前多停留,徘徊不去。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事的忧虑和对朝廷缺少贤臣的遗憾。诗中通过描绘汴水荒凉和金陵暮潮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沧桑和哀愁的氛围。诗人对忠襄公的敬仰和对吴地后代的期望,透露出对历史的缅怀和对未来的关切。结尾的“理棹又为江海去,不妨览古更迟回”则展现了诗人对江湖的向往和对古迹的留恋,体现了诗人豁达与怀旧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