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真观图

· 杨载
欲学无为道,来居小有天。 精神消物怪,采色变风烟。 恬憺知天德,虚无象帝先。 高风何特达,古迹尚流传。 地涉鸿荒表,山开混沌前。 谷幽疑鬼聚,峰巧类人镌。 叠起三重阁,分流百道泉。 岩穿留虎迹,石冷逗蛟涎。 放浪曾无日,遨游未有年。 古经披览罢,毛骨为醒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小有天:指道家所说的仙境。
  • 精神:这里指人的心灵或意识。
  • 物怪:指自然界中的奇异现象或怪物。
  • 采色:指景物的色彩。
  • 风烟:风和烟雾,常用来形容景色的朦胧美。
  • 恬憺:平静安详。
  • 天德:指天道的德性,即自然界的规律和美德。
  • 虚无:道家哲学中的概念,指宇宙的原始状态,无形无象。
  • 象帝先:指宇宙的创造者或主宰。
  • 鸿荒:指远古时代,混沌未开的状态。
  • 混沌:指宇宙形成前的模糊一团的状态。
  • :雕刻。
  • 岩穿:岩石中穿过的洞穴。
  • 蛟涎:传说中蛟龙的口水,常被认为具有神奇的力量。
  • 放浪:放纵不羁,自由自在。
  • 遨游:漫游,游历。
  • 毛骨:指人的身体,这里形容受到极大震撼。

翻译

想要学习无为之道,来到这仙境般的小有天。 心灵消除了对怪异事物的恐惧,景色的色彩也改变了风烟的朦胧。 平静安详中领悟到天道的德性,虚无之中仿佛见到了宇宙的创造者。 高洁的风范何其卓越,古老的遗迹至今仍在流传。 这地方位于远古混沌未开的时代,山脉在混沌之前就已形成。 山谷幽深,疑似鬼怪聚集,山峰巧妙,仿佛人工雕刻。 三层高的阁楼叠起,百道泉水分流。 岩石洞穴中留有虎的足迹,冷石上凝结着蛟龙的口水。 我曾无拘无束地放纵,漫游四方,未有定年。 读罢古经,整个人都清醒了,感受到极大的震撼。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对道家仙境的向往和对自然奇观的赞叹。诗中,“小有天”、“精神消物怪”等词句展现了诗人对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道家哲学的追求。通过“采色变风烟”、“恬憺知天德”等表达,诗人传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天道规律的领悟。后半部分则通过对古迹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之情。

杨载

杨载

元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字仲弘,晚年定居杭州。杨载先祖杨建为浦城人,父杨潜,南宋诸生。杨载生于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幼年丧父,徙居杭州,博涉群书,赵孟頫推崇之。年四十未仕,户部贾国英数荐于朝,以布衣召为国史院编修官,与修《武宗实录》。调管领系官海船万户府照磨,兼提控案牍。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复科举,登进士第,授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迁儒林郎,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卒,年五十三岁。载以文名,自成一家,诗尤有法,一洗宋季之陋。著有《杨仲弘诗》八卷,文已散失。 ► 1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