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山

我登天坛山,洒然清吟目。 群峰如儿孙,罗列三十六。 支藤陟曾巅,中有少室屋。 山人化飞仙,庭除生苜蓿。 古碑野火烧,剥落字难读。 雏鹿卧幽岩,孤鸟响空谷。 解鞍小迟留,偷閒半日足。 长啸归去来,题诗纪幽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天坛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指某处著名的山峰。
  • 洒然:形容清爽、畅快的样子。
  • 群峰如儿孙:比喻群山连绵,如同儿孙围绕在长辈周围。
  • 罗列:排列,陈列。
  • 三十六:此处指山的数量或山峰的数目。
  • 支藤:攀援的藤蔓。
  • (zhì):登,上升。
  • 曾巅:山顶。
  • 少室屋:小屋,可能是指山中的隐居之所。
  • 山人:山中的隐士。
  • 化飞仙:比喻山人已经仙逝,或指其超凡脱俗。
  • 庭除:庭院。
  • 苜蓿(mù xu):一种植物,此处可能指庭院中长满了苜蓿。
  • 古碑:古代的石碑。
  • 野火:自然发生的火灾。
  • 剥落:脱落,指碑文因风化或火灾而损坏。
  • 字难读:碑文因损坏而难以辨认。
  • 雏鹿:小鹿。
  • 幽岩:幽深的岩石。
  • 孤鸟:孤单的鸟。
  • 空谷:空旷的山谷。
  • 解鞍:卸下马鞍,指停下来休息。
  • 小迟留:稍作停留。
  • 偷閒:偷闲,指抽空休息。
  • 半日足:半天的时间足够。
  • 长啸:大声呼喊,表达心情。
  • 归去来:回去再来,指离开后还会再来。
  • 题诗:写诗。
  • 纪幽独:记录幽静孤独的体验。

翻译

我登上了天坛山,清爽地吟咏着,目之所及令人心旷神怡。群山连绵,如同儿孙围绕,排列着三十六座山峰。我攀着藤蔓登上了山顶,那里有一间少室屋。山中的隐士已经化作飞仙,庭院里长满了苜蓿。古老的石碑被野火烧过,碑文已经剥落,难以辨认。小鹿躺在幽深的岩石旁,孤单的鸟儿在空旷的山谷中鸣叫。我卸下马鞍,稍作停留,偷得半日闲暇。然后我大声呼喊,表达心情,决定回去再来,写诗记录这次幽静孤独的体验。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登上天坛山后的所见所感,通过群山的比喻、山中隐士的传说、古碑的沧桑以及自然生物的描绘,展现了山中的幽静与超脱。诗人的心情从清爽的吟咏到偷闲的满足,再到长啸的释放,最后以题诗纪幽独作结,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汪元量

宋临安钱塘人,字大有,号水云子。度宗咸淳间进士。以善琴供奉内廷。宋亡,随北去。后为道士南归,往来匡庐、彭蠡间,踪迹莫测。为诗慷慨有气节,多纪国亡北徙事,后人推为“诗史”。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 5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