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汉书

· 龚璛
张汤多巧诋,公孙但从谀。 甚恶刀笔吏,亦鄙章句儒。 在廷无党偏,惟有汲长孺。 徒为右内史,几以不悦诛。 武帝欲云云,顾问当何如。 陛下内多欲,奈何效唐虞。 申生言力行,较之得皮肤。 惜不能用黯,为御史大夫。 丞相取充位,不用董仲舒。 对策最纯正,尚忧书自书。 六经日表章,儒效旧阔疏。 治道固有本,千载一长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张汤:西汉时期的酷吏,以严刑峻法著称。
  • 巧诋:巧妙地诋毁他人。
  • 公孙:指公孙弘,西汉时期的政治家,以阿谀奉承著称。
  • 刀笔吏:指从事文书工作的官吏,这里带有贬义,指那些只会舞文弄墨而无实际才能的官员。
  • 章句儒:指只会死记硬背经典章句,而不能灵活运用的儒生。
  • 汲长孺:即汲黯,西汉时期的政治家,以直言敢谏著称。
  • 右内史:古代官职,掌管京城的行政事务。
  • 申生:指申不害,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主张法治。
  • :即汲黯。
  • 董仲舒: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 对策:指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政治建议。
  • 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儒家经典。
  • 表章:指对经典的阐释和表彰。
  • 儒效:儒家的效用或影响。
  • 治道:治理国家的方法和原则。

翻译

张汤善于巧妙地诋毁他人,而公孙弘则只会阿谀奉承。我非常厌恶那些只会舞文弄墨的官吏,也鄙视那些只会死记硬背经典章句的儒生。在朝廷中没有党派偏见,只有汲黯这样的直言敢谏之士。他虽然担任了右内史的职务,但几乎因为不被喜欢而遭到诛杀。

汉武帝想要做些什么,询问大臣们的意见。汲黯直言不讳地说:“陛下内心欲望太多,怎么能效仿唐虞时期的圣明呢?”申不害主张法治,认为较之其他方法更为肤浅。可惜汲黯没有被任命为御史大夫。丞相只是占据职位,不重用董仲舒。董仲舒的对策最为纯正,但仍然担忧自己的建议只是纸上谈兵。

六经日益受到表彰,但儒家的实际效用却越来越被忽视。治理国家的方法和原则固然有其根本,但千百年来,人们对此只能长叹一声。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汉代几位著名历史人物的评价,表达了对当时政治风气和儒学现状的不满。诗人赞扬了汲黯的直言敢谏,批评了张汤的巧诋和公孙弘的从谀,同时也对那些只会舞文弄墨的官吏和死记硬背的儒生表示了鄙视。诗中还表达了对董仲舒的同情和对儒家经典实际效用被忽视的忧虑,反映了诗人对治国之道的深刻思考和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批判。

龚璛

璛字子敬,宋司农卿潗之子,自高邮再徙平江,家焉。宋亡,例遣北上,潗行至莘县,不食卒,璛悲不自胜,叹曰:国亡家破,吾兄弟不能力振门户,独不可为儒以自奋邪!与其弟理刻苦于学。戴帅初、仇仁近、胡汲仲皆与为忘年交,声誉籍甚。人称曰「两龚」,以比汉「两龚」云。宪使徐琰辟置幕中,举和靖学道两书院山长,当事者交章荐,宜在馆阁,不报。调宁国路儒学教授,迁上饶簿,改宜春丞,岁馀乞休,遂以江浙儒学副提举致仕卒。其所作诗曰《存悔斋稿》,明朱性甫录补遗十七首,出自荻溪王氏所藏。子敬少时,尝有咏史诗云:「文若纵存犹九锡,孔明虽死亦三分。」为一时所传诵,其序袁静春集云:通甫与予交,上下古今,一返诸性情之正。其于持论如此。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