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韵荅牧庵上人谦暨无心野人

南村差似浣花村,惭愧山巾宰相孙。 独抱遗经耕垄亩,病辞束币老丘园。 此生空忝诸公后,举世何如见佛尊。 翠竹黄花真妙理,清风明月不须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差似:相似。
  • 浣花村:指杜甫在成都的草堂所在地,这里比喻隐居之地。
  • 山巾:山野之人的头巾,指隐士的装束。
  • 宰相孙:指自己出身显贵,但选择隐居。
  • 遗经:指古代的经典文献。
  • 垄亩:田地。
  • 束币:指官职的俸禄。
  • 丘园:田园,指隐居的地方。
  • 空忝:空有其名而无其实。
  • 诸公:指当时的权贵。
  • 见佛尊:指达到高深的境界。
  • 翠竹黄花:指自然景物,也象征隐士的生活。
  • 妙理:深奥的道理。
  • 清风明月:指自然的美好景物,也代表隐士的生活情趣。

翻译

南村与浣花村颇为相似,我惭愧地戴着山巾,身为宰相的后代。 独自抱着古经在田间耕作,因病辞去了官职,老于田园之中。 此生徒有虚名,未能与诸公并肩,世间又有谁能达到佛的尊贵境界呢? 翠竹与黄花之间蕴含着深奥的道理,清风与明月的美景无需多言。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陶宗仪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诗中,“南村差似浣花村”一句,即以杜甫的浣花村自比,表明自己对隐逸生活的认同。后文通过对“遗经”、“垄亩”、“丘园”等意象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涯的厌倦。最后两句“翠竹黄花真妙理,清风明月不须论”,则以自然景物为喻,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中自然与哲理的深刻领悟,展现了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高洁情怀。

陶宗仪

元末明初浙江黄岩人,字九成,号南村。元末应试不中。于学问无所不窥。元末避兵,侨寓松江之南村,因以自号。累辞辟举,入明,有司聘为教官。永乐初卒,年八十余。辑有《说郛》、《书史会要》,著《南村诗集》、《辍耕录》。 ► 4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