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桑
细听邻妇低眉说,年年育蚕苦无叶。
山童执筐入市卖,一称百钱犹未惬。
更兼春雨土窗寒,忍见蚕饥头戢戢。
买丝织绢输官外,空借邻机閒一月。
阿姑卒岁无繻裤,小儿露骭风吹裂。
今时县官清且明,课民务本令必行。
担桑赪肩荷锄去,青青布种环郊城。
明年家养一百箔,巷响缲车楝花落。
满笼新丝白雪香,听赛蚕官鼓声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戢戢(jí jí):形容蚕饥饿时头部的动作。
- 繻裤(rú kù):古代一种粗布制成的裤子。
- 骭(gàn):小腿。
- 赪(chēng):红色。
- 箔(bó):养蚕用的竹席。
- 缲车(sāo chē):古代用来缫丝的机器。
- 赛蚕官: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通过比赛来祈求蚕丝丰收。
翻译
我细听邻居的妇人低着头诉说,每年养蚕都苦于没有足够的桑叶。山里的孩子提着筐子到市场上卖桑叶,一称就是一百钱,但还觉得不够满意。再加上春雨使得土屋更加寒冷,她忍心看着蚕儿饥饿,头部的动作显示出它们的饥饿。除了买丝织绢交给官府外,还借用邻居的织机空闲一个月。她的婆婆整年没有像样的裤子穿,小儿子的小腿裸露在外,皮肤被风吹裂。现在县官清廉且明智,督促百姓务农,命令必须执行。人们担着红色的桑叶,扛着锄头去种植,青青的桑树环绕着整个城市。明年家里要养一百张蚕席,巷子里会响起缫丝车的声音,楝花也会随之落下。满笼的新丝洁白如雪,散发着香气,听着赛蚕官的鼓声,享受着欢乐。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元代农村养蚕的艰辛生活,以及县官清廉施政带来的希望。诗中通过邻妇的诉说,展现了养蚕妇女的苦难和无奈,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和官府的苛捐杂税。后半部分则通过对比,展现了县官清廉施政后,百姓生活的改善和希望,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向往和对农民劳动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