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平山堂用平山字为韵偕游者方子两谢生也

衰草乱畦平,长江一线明。 云开智者寺,山表润州城。 万井清霞气,千樯晚吹声。 隋宫何处问,荆杞傍墙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qí):田地中划分的小区。
  • 润州:古代地名,今江苏省镇江市。
  • 万井:形容井水众多,这里指水井或水域。
  • (qiáng):船上的桅杆。
  • 隋宫:隋朝的宫殿。
  • 荆杞 (jīng qǐ):荆棘和枸杞,这里指杂草丛生。

翻译

衰败的草丛覆盖着杂乱的田畦,长江如一条明亮的线。 云散开,显露出智者寺,山峰标志着润州城。 无数水井散发着清新的霞光,千艘船只在傍晚吹响的号角声中。 隋朝的宫殿在哪里可以寻问,荆棘和枸杞依傍着墙壁生长。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幅秋日江景图,通过“衰草”、“长江”、“云开”等自然元素,展现了宁静而略带萧瑟的景象。诗中“万井清霞气,千樯晚吹声”一句,以对仗工整、意境深远见长,既表现了水乡的宁静美丽,又透露出傍晚时分的宁静与和谐。结尾的“隋宫何处问,荆杞傍墙生”则带有一丝怀古之情,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开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