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集顾升伯斋中剧谭偶成

荆火激焦声,釭焰吐红腻。 吴酒贮杨妃,幽香泻荷芰。 格外发狂谭,一呼醒群睡。 凉飔入檀林,败叶皆香气。 人间尘土事,了不关肠胃。 百年深障习,一分留文字。 抽空出妙丝,劈天展高翅。 碌碌彼人奴,馀膻蔽天地。 铅刀笑鱼肠,枭毛遮翡翠。 铸金哭坡仙,百世想标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荆火:指荆轲的火,比喻激烈的争论或热情。
  • 焦声:急促的声音。
  • (gāng):灯。
  • 红腻:指灯火的光亮。
  • 吴酒:指江南地区的酒。
  • 杨妃:指杨贵妃,这里用来形容酒的美味。
  • 荷芰(jì):荷花和菱角,这里指酒的香气。
  • 檀林:指檀香木林,这里比喻香气。
  • 凉飔(sī):凉风。
  • 败叶:枯萎的叶子。
  • 尘土事:世俗的事务。
  • 了不关:完全不关心。
  • 肠胃:这里指心思、情感。
  • 障习:障碍和习惯。
  • 抽空:这里指从空无中创造出。
  • 妙丝:比喻精妙的言辞或思想。
  • 劈天:形容气势磅礴。
  • 高翅:比喻高远的志向或思想。
  • 碌碌:平庸无能。
  • 枭毛:枭鸟的羽毛,比喻丑陋。
  • 翡翠:美玉,比喻美好。
  • 铸金:用金属铸造,这里指铸造雕像。
  • 坡仙:指苏轼,因其才华横溢,被尊称为“坡仙”。
  • 标帜:标志,这里指苏轼的文学成就成为后人学习的标志。

翻译

荆轲的火激发出焦急的声音,灯火吐露出红润的光亮。 江南的美酒如同杨贵妃般美味,幽香如同荷花和菱角。 在格外狂放的谈论中,一声呼唤唤醒了所有沉睡的人。 凉风吹过檀香木林,连枯萎的叶子都散发着香气。 人间的尘世俗事,完全不关心。 百年的障碍和习惯,只留下一分在文字中。 从空无中抽出精妙的思想,气势磅礴如同展翅高飞。 平庸无能的人,他们的恶名遮蔽了天地。 劣质的刀嘲笑名剑,丑陋的枭鸟羽毛遮住了美玉。 铸造雕像来纪念苏轼,百世之后人们仍会仰望他的标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夜集会的场景,通过对比热烈与冷静、世俗与超脱、平庸与卓越,表达了诗人对精神自由和文学创作的追求。诗中“荆火激焦声”与“凉飔入檀林”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代表激情与热烈,后者则代表冷静与清新。诗人通过对“尘土事”的漠视和对“文字”的珍视,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和对文学的执着。最后,通过对苏轼的赞美,诗人表达了对文学巨匠的敬仰和对文学传承的期望。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