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心湛一小师

布衲裁烟雾,蒲团藉草莎。 雷峰定里火,湖水观中波。 削发嫌根在,忌言恨舌多。 少年色力健,魔佛奈他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布衲:僧衣。
  • 裁烟雾:形容僧衣轻薄如烟雾。
  • 蒲团:僧人坐禅及跪拜时所用的圆垫。
  • 藉草莎:垫在草地上。
  • 雷峰:杭州西湖边的一座山,此处指僧人修行之地。
  • 定里火:禅定中的心火,指内心的激情或烦恼。
  • 湖水观中波:观察湖水的波纹,比喻观察内心的波动。
  • 削发:剃去头发,指出家为僧。
  • :佛教术语,指烦恼的根源。
  • 忌言恨舌多:避免多言,因为言语可能带来怨恨。
  • 色力健:指年轻力壮,精力旺盛。
  • 魔佛:指内心的烦恼(魔)和悟道(佛)。

翻译

僧衣轻薄如烟雾,蒲团垫在草地上。 在雷峰修行,内心如火,观察湖水波纹,体悟心境。 剃发为僧,烦恼之根仍在,避免多言,以免生恨。 年轻力壮,精力旺盛,内心的烦恼与悟道,又能奈何他呢?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年轻僧人的修行生活和内心世界。通过“布衲裁烟雾”和“蒲团藉草莎”的意象,展现了僧人简朴的生活环境。诗中“雷峰定里火”与“湖水观中波”形成对比,既表达了僧人内心的激情,又体现了其对内心波动的观察与体悟。结尾的“魔佛奈他何”则彰显了年轻僧人面对内心烦恼与悟道挑战的自信与决心。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