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学斋中话旧感赋

相逢各自叹秋姿,长忆春郊走马时。 细竹也来成老节,稚松何意见霜皮。 眼中几度消寒水,鬓脚公然长秃髭。 十五盛年看又过,不知难是蜡梅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秋姿:指秋天的景色,也比喻人的老态。
  • 走马:骑马奔驰。
  • 老节:指竹子因年久而形成的节。
  • 稚松:年轻的松树。
  • 霜皮:指松树因年久而形成的皮,比喻老年。
  • 寒水:寒冷的水,这里比喻时光流逝。
  • 鬓脚:鬓角,指脸颊两侧靠近耳朵的头发。
  • 秃髭:稀疏的胡须,指年老。
  • 蜡梅:一种冬季开花的植物,这里比喻坚强的生命力。

翻译

相逢时各自感叹秋天的老态,常常怀念春天郊外骑马的时光。 细竹也长出了老节的痕迹,年轻的松树怎会预见自己会有霜皮。 眼前几次看到寒水消逝,鬓角不知不觉长出了稀疏的胡须。 十五岁的盛年转眼又过去,不知道是否还能像蜡梅那样坚强。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秋天的景色和植物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衰老的感慨。诗中,“秋姿”、“老节”、“霜皮”等词语,都巧妙地描绘了岁月的痕迹和人生的无常。同时,通过对“走马时”、“寒水”、“秃髭”的回忆和描写,诗人展现了对青春逝去的无奈和对生命坚韧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深刻的感悟和对时光的珍惜。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復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後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